《出师表》复习教案
(2013-11-17 19:57:59)分类: 向娟语文教案 |
《出师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
2、重点语句的翻译、背诵。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复习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文学常识
1、关于“表” :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 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三、复习重点字词
(一)给加点字注音
崩殂
(二)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
二十有一年
谘臣以当世之事
(三)古今异义词
危机存亡之秋
诚宜开张圣听
叹息痛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四)重点词语
中道崩殂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
躬耕南阳
夙夜忧叹
讨贼兴复之效
(五)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2、北定中原:
(六)、一词多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告先帝之灵
先帝不以臣卑鄙
恐托付不效
讨贼兴复之效
四、复习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五、复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
(二)逐段概括
1、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4、向后主举荐可靠的武将向宠。
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6、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
8、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一)、
提出建议
(二)、 追述往事 三顾茅庐 寓情于叙
(三)、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六、拓展延伸
1、相关名句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成语
3、诸葛亮故事汇萃
三顾茅庐
空城计
七、文意理解。
(1)诸葛亮着重回顾了几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哪几件?
三件事。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临危受命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八、分析人物
(一)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深谋远虑
1——5段
三条建议——忠言不逆耳
(二)诸葛亮为什么上表北伐?
鞠躬尽瘁
(三)8——9段
忧心忡忡
(四)复杂心情(第9段有何作用?可否去掉?)
不能去掉,因为它表达了诸葛亮非常复杂的心情。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隐含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