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传统养生学堂
传统养生学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75
  • 关注人气:7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饭桌上发生了什么,我知道——养好你的五脏六腑之  养好你的脾脏04

(2011-06-05 07:00:54)
标签:

圣益经络

《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

精气神

脾胃

健康

分类: 经络世界

    <弘扬传统文化,回归养生本源。>

   

    尽管大家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但是,仔细斟酌这句话的人真的不多,而读懂了这两句话,并在生活里身体力行的人,太少。

    1、气裹食是什么

    两周前,圣益经络来了一位母亲。面色萎黄,说话直、冲。手诊、舌诊都显示脾胃问题,而且很重。背诊时,胸椎第9、10、11、12两侧华佗夹脊穴按压甚痛,脾腧穴、胃腧穴按压痛。她腹部肥厚、松懈,一派气虚之象。胃脘部位僵硬,期门穴按压巨痛。在中脘悬摸时,整个胃部有硬块儿,典型的气裹食。这种情况,西医检查的话,里面没有什么异物,而中医触诊会发现这个硬块儿,随按揉滚动。

    气裹食这样一个硬块儿,顶在胃口这里,位于心口窝,一是引起脾胃消化吸收不好,胃胀,胃痛,便溏,反酸,食欲不佳等等,同时会顶压着胰腺,出现糖尿病问题,更甚者,会在胃气上逆的时候,出现心慌胸闷等问题。

    气裹食是怎么出现的?在圣益经络,我们常发现这样的例子,在中年群体中,这个比例很高,大约占到50%左右。基本上问诊后就得到同样的证实:常常在饭桌上说话,说着说着,就来气了,吃饭的时候生气,生气之后吃东西喝东西,就会造成这种气裹食。所以,请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学会不说话,少说话,特别是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训孩子,骂老婆。

    结论:脾胃的病,常常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有关系。

    2、遇到好吃的就撑个半死

    每个人都会贪恋好东西,遇到好吃的,撑个半死。爽了口感,满足了欲望,结果就是难为了胃口。一半儿的胃病都是撑出来的。

    胃寒的人尽量少吃米饭。多喝粥,或者面食。胃酸的人,尽量少吃太酸太甜的东西。胃寒的人,可以上午喝点红糖姜水。 每晚泡脚,也是很好的祛除胃寒的好办法。

    好多人喜欢早上不吃饭,一则减肥,二则养成了习惯。这些人是傻子。一顿早饭不吃,没问题,一个月也没问题,也许一两年也没问题,但是,出问题是早晚的事儿,这个,大家不用赌,谁赌谁输。早上胃经7-9点运行,它运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承纳食物,升清降浊,你不吃东西,它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身体就得不到营养来滋润和供给。另外,最大的危害是,你天天让胃这样空转,就像你天天启动了汽车,却不行驶,结果是什么?想想大家就知道了。

    七分饱,三分寒。这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开场就说: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饮食有节,有两个意思:一是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二是吃东西要有节制。

    3、活着就为这张嘴

    好多人都常发感慨:人哪,活着就为这张嘴。说的没错,但说的太错!

    活着不喘气,能行?是不是该说人哪,活着就为这口气?

    其实,在中医来讲,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精”、“气”、“神”。吃饭不是目的,满足吃的欲望不是目的,吃只是个行为,不是目的。为了精气神,人才吃的。但是,看看我们现代人的餐桌,有多少是对精气神有伤害的东西?太多了!《内经》说:五谷为养,可是,多少女性为了美而不吃主食了?不吃主食,你哪里来的五谷精微来运化你的精气神啊?有多少人每天海参鲍鱼燕窝鱼翅、大鱼大肉?你吃的这些,都是你身体需要而且能消化吸收得了的吗?

    辣的、酸的、苦的、香的,热的、冰的、粘的、硬的......每天你的胃口里都倒进去多少?你有想过,你的胃口愿意吗?我常讲一句话:豢养好你的五脏六腑。什么意思?要把你的五脏六腑当做宠物来豢养。你养一缸鱼,你喂多了,会怎么样?撑死了。你养一条狗,喂的不合适了,就泪腺分泌过多,它会吐出来,会拉肚子,会死亡了。而生命力顽强的你,就靠着这个忍辱负重的胃,不断吞进各式各样的东西,委屈地活着。等到有一天,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了,你生命的大地,就开始贫瘠、荒芜了。脾为后天之本,你的中年、老年,脾坏了,你拿什么养命?拿什么长寿?拿什么保障健康?  

    活着不是为了嘴,吃,是为了活得健康,活得长寿。如果是为了贪恋物欲,那就干脆别养生了。活一天算一天,爱吃什么吃什么,这是典型的物欲主义者,等到脾胃造反,生出各种疾病,你也只能忍受。而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