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着遇到3位脾胃有问题的患者,都是身体有问题,同时脾胃有问题,结果,吃了好多药,包括吃了好长时间汤药,没有什么好转,问我该怎么办。
上个月末,统计了一下一直以来数以千计的咨询电话,发现一些规律共性的东西,也在这里说一下,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问了吃点什么好的问题,特别是吃点什么补品好。
上述两个不太关联的问题,我在这里一并说一下。
《黄帝内经》以来的中医调治,有一个基本原则:清调补养。
清:就是清除,减轻身体的负载,引申的意义是:停止伤害身体的饮食起居方式,让身体负担更小,直至消失,比如血管里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质颗粒、过多的糖分、食物和药物的残留毒素,以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痰湿、瘀血和脊柱歪偏和经络淤阻等。
调:就是调理,就是让偏了的气血、阴阳、体质,回过来,比如肾阳虚、肝阴虚、大肠寒气凝结、脾阳虚、膀胱寒气淤阻等等;让失衡的脏腑之间重新平衡,比如肝气过旺,克到脾土,比如肾气不足,导致肝血不足,就要纠正和调理这些不均衡。
补:补充缺失的。比如西医说你缺乏维生素,而中医强调,要健康,就要气血足,就要阳气足,所以,通过食物濡养五脏,在不同的季节和时辰里,用五味儿对应、无色对应、五行对应,来让脏腑气血充盈健康。
养:形成一个模式,在平常按照做,来保持一种健康状态。比如每天敲打胆经,每天按揉足三里,每天要五谷、五蔬均衡,每天适当运动,保持开朗心情。
说到这些,首先要强调的是顺序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清。想要补?先要清!中医上说的好,你不清,身体里面都没有地方给你补,补了也白补。比如痰湿体质,比如你是湿热体质,比如瘀血体质,千万别急着补,而首先要清。
然后强调的是,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史上中医大家李皋就是著名的脾胃论的代表。如果你脾胃不好,这个时候,你吃补品、吃中药调理,有用吗?没有用,因为你的脾胃已经“虚不受补”了,你花了钱,买了来,吃下去,然后呢?因为脾胃有问题,不能“纳”,不能“运化”,不能吸收“精微”,最终,这些补品在你体内,唯一的意义,就是你把它变成垃圾,然后拉出去。有经验的中医,当你脾胃有问题的时候,想喝汤药,他都会告诉你:先去调理脾胃经络,然后才能吃药。
所以,清、调、补的意义,就在这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