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境界
(2011-07-10 21:22:08)
标签:
汶川周文王境界文艺作品横批杂谈 |
很多文艺作品中,农民形象成了搏人一笑的“包袱”,尤其是赵本山,把这个“包袱”抖到了极致,且屡试不爽,台下保证乐翻天,农民形象成了某些“艺人”的笑料。这就是宣传中农民的形象。
汶川地震那一年,村喇叭一喊为灾区捐款,以户为单位,大部分每户捐二十或五十元,富一点的人家捐一、二百元,最少的也下不来五元,不捐的是极少数。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境界。
农民有一个特点,就是好争地头。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决“虞、芮之讼”,其实就是争地头的事。虞、芮国人本想让文王评一下理,结果入周一看,“耕者皆让畔”,虞、芮国人灰溜溜的自己回来了,怕周人笑话。由此看来,农民争地头史来久矣,争个地头,一点小利,多打不了几升,止增笑耳。除了农民,有谁不争呢?商家争顾客,离奇促销;厂家争市场,质量吓人;就连卖笑的,为争个客儿,还又打又骂。可如今,农民不在地头争了,去和占地的开发商争;拖着315去和商家、厂家争,不好好种地,偏上访,上访也就罢了,还闹访,哈哈,还和政府争上了。这就是当代农民的境界。
村中有个鰥居老人,活着时每年都自己写对联,我记下了两付,说是对联,倒像是顺口溜,其一:纷纷世界乱如麻
自己跌倒自己爬——横批,没人拉
其二:
今年还在这里住
明年搬进土坷垃——横批,快走了。。。。结果,第二年,这个老爷子就死了。农民也想舞文弄墨,这也是农民的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