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愈精致,愈死朽

(2014-10-19 09:22:25)
标签:

沈括

工艺

分类: 文化评论

       沈括《梦溪笔谈》说,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

       我的感受恰恰相反。

       至巧古物,大都不是百工技艺自发而成,而多由官家或贵族的精致生活诉求驱动。当然也有某些士人专注于此,比如张衡发明浑天仪。但他毕竟也是拿它来作为贡献的。而且,他本就是贵族,不能代表底层民众尤其百工。

       相反感受的另一面还体现在这里:每当至巧手工物品出现时,往往还是一个社会步入成熟、开始消磨的特征。

       当一件东西从实用器物变为一种只用来把玩的所谓艺术品后,当什么东西都要讲究时,比如官家大搞青铜器、陶器、瓷器,或者繁复无比的茶道,成为风潮后,它们根本就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诉求了。这个社会的整体有着保守、复古的特征,一切都走向圆润、和谐、中正,它看上去稳定、有礼,但是,似乎酝酿着某种自灭的力量。因为,这里有一种严苛过度的秩序,不能变更。

       底层民众的生活,遵循着最为经济的规律。他们的器物,以实用为第一位,然后才会追求所谓美感。比如,20多年前,我还常常活在故乡的时候,人家庭院里的挂着的镰刀、铁铲,总有一种粗拙,把手光洁,黑黝黝,草痕斑斑,豁口多多,锋利无比,但你会忍不住去抚摸它们的把手。

       平民的家什、器物,大都以约定俗成的低姿态存在于世俗生活里。它们实用、大量、廉价。

用日本近代工艺大师柳宗悦在其名著《工艺之道》里的话说,这些器物,与创造它们的大众,透露着“自然的睿智”,他们之间“充满相爱的秩序之美”。

       再没有比这句“充满相爱的秩序之美”更贴近那种民间生活的特征了,普通民众与他们创造的器物之间的那种感情,从不疏离。

       去过一些博物馆,见过一些精品。越是称得上镇馆之宝的,越有一种易逝的感觉。精致的器物,总有一种易碎的特征。尽管它们或已存留几千年,却充满一种病态的美。

       过去,我认为,美的东西都有一种病态,就像一朵美丽的花,你注视,生怕它零落成泥;就像一个美丽女子,你倾情,不舍,怕她无声远去。你的内心,是以占有的心态迷恋它或她,潜意识里,你似乎在给它或她灌注一种虚幻的健康色彩。

       这里面有一种无形的交易。

       我已从心底剥离这种感受。真正的美的东西,它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自足的健康气息,你被一种饱满的生命力感染着。这样的器物,它们从来就未层远离大众生活。

       因为没有远离,所以,它们身上总有一种粗粝。粗粝就是一种生命力。

       工厂流水线上下来的东西,理性的意识会让你很少与它厮磨,你把玩它,有时只是娱乐与情感的交易。手工锻造的东西,你与它之间是情感的交流,你的生活与它自然关联一起。

       沈括生在北宋,博闻强记,是个典型的知识考古主义者,带着徒隶游历多多。他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字,透露着一种社会大分工背景,更有一种承平时代的优游的心态。他属于一个时代的总结者。

       赵匡胤的卧榻情结成就了一个知识分子星河灿烂的大宋。沈括的身份、地位,可能让他失去了体会下层社会真实的能力,他可能看不到,那至巧器物的背后,百工们如何努力迎合贵族们精致的生活。而不远处,无数民众满目疮痍,附丽着一个表面优容的世界。他们的器物,在漆黑的灶台、庭院,几乎无人觉察到它们的存在。

       器物的精巧程度,关联着社会组织、权力、知识、劳动、效率的分配。上层人士把玩的奇珍异品越多,下层民众的生活便愈沉默。

       柳宗悦有 着类似的表述。他亲眼目睹了日本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及精神的戕害。起初,他还只是隐晦地说,“我曾亲眼看到某个社会组织的恶化”。不过,最终他未能忍住怒火,强烈宣称,病态的日本社会就是恶化的社会组织,它泯灭了日本工艺,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疏离,整个社会失去公共之美,“无数的器物惨遭横死”。

     “今天的太阳依然从东方升起,而工艺的世界却沉没在黑暗里。”柳宗悦说,美被某种力量劫持、虐待,日复一日的衰退,最终堕入深渊,或者成为被供奉的神龛,远离了人间烟火。

       沈括当然看不到这些。我们看到了,却无法回避一个机械复制的中国。整个中国社会,在一段歇斯底里的变革之后,仿佛打了鸡血一样,正将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后现代主义的赝品。当无数复制的器物陈列在橱窗,我想说,愈精致,愈死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