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及“人学”取譬基础
(2012-02-10 14:50:2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阅读生涯 |
今个一直琢磨《论语》“宪问篇”里这段话:“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说明,儒学里的“人”的概念,生来并非自足,而只是一个皮囊,空空如也。
孔子的话,同时隐含着伦理判断与价值判断,留有“性本恶”空间。意思说,如果不通过后天修炼,获得他所言的几种要素,即“知”、“不欲”、“勇”、“艺”、“礼乐”,或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个皮囊就难“成人”。
这段话前面应该有阙文。因为孔子连续用了两句“亦可以为成人矣”,第一个“亦”字透露出,上文应该已经罗列过其他“成人”要素,或许是子路之外的学生问孔子如何“成人”。从顺序上看,阙文的中要素,对于“成人”来说,或许更根本。
我曾将《论语》现有篇目打碎,重组成大约12篇来读,依据的是与人格塑造有关的关键字出现频率。
梳理后的标题为“学篇”、“仁篇”、“礼篇”、“信篇”、“德篇”、“思篇”、“直篇”、“孝篇”、“忠篇”、“义篇”、“道篇”、“文篇”。它们全部与孔子所言的“成人”要素有关。其他还有“谅”、“诗”等,但关键字出现频率较低。
列出这些,是想说明,真正“成人”是个极为复杂的人格修炼过程,它要求个体必须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在内在与外在、知与行方面合乎要求。
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达“仁”的过程。因为,孔子的价值观,如果用一个字来统筹,就是“仁”。
而在他那里,“仁”就是“人”,有“仁者爱人”的句子。两者还可以互训,即“人者,仁也”。
当意识到“人”与“仁”的关联后,“成人”与“成仁”即为一体。下面一段更清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的过程,正是消除“欲”、成就自我的过程,它侧重内在人格的塑造,“复礼”则侧重外在精神与形式。两者融合,与孔子对子路关于如何“成人”问题的回答完全一致,他没有忽视“文之以礼乐”一句。
但在“成人”与“成仁”之间,有什么深层的关联么?或者说,儒家“人学”被视为“仁学”的取譬基础是什么呢?顺便贴上我前年写的一段《儒家“仁”学称“人”学的取譬基础》,你应该能从语言的层次看到它们的共生。
文字蕴涵着文化的基因,它的形体与声音,往往能反映上古时期人的思维与原初思想,尤其是象形文字更是。
孔子在《论语》里首次将“仁”的概念强化了,之前的典籍,强调过天地阴阳气,但从未象它这样高频率地提这个字。《论语》共400多句,其中“仁”字共108出。
“仁者爱人”、“仁,人也”是儒学中让人最用功研究的焦点。所以有“人学”之称。关于它的研究,太多了。
我只提供一个微观的视角。即“仁学”称为“人学”,本就与上古时期人的思维与原初思想有关,它与施身自谓、取譬方式有深层关联,正如孔子所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见《论语·雍也》)。
所谓“近取譬”,即“述”不蹈空,不取超验的概念,而是就近,尤其是与“人”本身有关的例子,从而与人发生深层关联。
这可从文字本身管窥一斑。让我提溜出《论语》中“仁”以及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人、仁、礼、义、我。
1、“人”字不用怎么解释,只需解释它与“仁”之间的关联。
《说文》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解释得有点虚。但它显然不是就形体而言,而是从人存在的价值而言,带有人文主义精神。
《释名》里的说法就比较直接。它说,“人,仁也,仁生物也”。这一点相当有见地。“人”与“仁”形体有相近处,音又同。依音近(或同)义通说,两者之间应有关联。
“仁”,《说文》云“亲也。从人从二。”显然与人有关联。《注》云,“亲,犹自也。亲谓仁恩。”显然取譬不但就近,还直接用了自身。
“仁”还有另外两种形体分析。一是偏旁“人”换成“尸”,二是从“心”。“尸”在上古,是“卧”的意思。所谓“尸陈”。《说文》中也说,“尸,陈也。象卧之形。”
显然,“仁”的第一步取譬与人、人的身体以及与人相关的形体有关。
2、礼。礼是“仁”学中的另一个关键字。
当然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说的是上古的礼制,规范,在孔子眼里,它一般指周代,因为他认为周代是前代礼制的集大成。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个“礼”字,原初也与“人”有关,当然要看它的繁体字。《说文》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云“禮,體(体)也。得其事體也。”两个字音近。
可见,上面两个解释,一个是人的行为,与事神有关;一个与身体有关。仔细看,“體”与“禮”右边偏旁相同,这个偏旁一般指献祭或祭祀,“體”字加了个“骨”旁,表明与动物甚至人有关。这显然也是近取譬。
3、义。同样是仁学中的关键字。
关于它,〈论语〉中,孔子修炼方式之一便是“徙义”,它是“仁学”的质,也是“成人”(成仁)的关键所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除了语义,一眼似乎看不出它与人的直接关联。但是要看它的繁体“義”才好判断。
《说文》云:義,己之威仪也。”。《说卦传》还有个说法是“立人之道,曰仁与義”。“義”字上面为“羊”,下面为“我”,“羊”一般代表着吉祥,取譬自然是身边动物,“我”字甲骨文本义虽是兵器,但早在金文时期便开始用于人称代词,即自谓。显然也是近取譬,与“人”有密切关联。
至于后出的“仪”,与人更是有关联了。
4、我、吾。这两个字本不用拉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它来与“人”、“义”建立关联。
前者一眼便知,后者自然已经有上面的分析。
要补充的是,“我、吾、义”全是零声母,上古音近,加上義与我之间的关联,也能窥见仁学一角的施身自谓,就近取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