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崩溃》前,从不知道一个叫齐诺瓦阿切比的非洲作家,也没读过非洲的作品。
1、基本情节:
奥孔克沃是非洲部落里的英雄,他的声名得自于青年时代摔交战绩。
奥孔克沃憎恨父亲,因为他懦弱懒惰,缺乏男人气概。这个一夫多妻的父系部落,将男人说成女人是最大的攻击与嘲讽。
奥孔克沃终日耕作不辍,成了远近闻名的拥有两仓番薯的族人。他有三个老婆,其中,二老婆最受他喜爱,但又最受虐待。他经常暴打她,几次差点要她性命。他容不得任何侵犯男人尊严的语言与行动,尤其是在部落文化的框架里。
由于部落一个女子在另一部落被杀,部落获得了两个男女青年作为补偿。男孩住在奥孔克沃家,形式上成了养子。三年中,养子并没遭受非人折磨,奥孔克沃甚至还曾允许他到房里听辉煌往事。他一度喜欢这个男孩。
但养子毕竟是部落间仇恨的象征。三年后,当这个养子怀着对奥孔克沃的深情准备回到部落时,却遭到了部落杀害,而将他劈为两片的,正是奥孔克沃。
奥孔克沃的理由是,养子流露了女人的恐惧,让他的男人形象遭受了玷污。实际上,这是部落之间仇恨的延续。
奥孔克沃拥有非常原始的权力欲望,仿佛古希腊时代人神难分的英雄梦想。他一直想成为部落中最受尊敬的上层人。
但他在一次聚会上,误杀了一个族人,从而被贬至老婆娘家,长达7年。但他没有失去梦想,在新的部落依然耕作不辍,他再次累积起很多番薯。
但他错过了部落衰落的关键期。七年里,欧洲白人的基督文明在部落里弥漫,邻近一个部落因反抗而被彻底毁灭。部落被只有两个白人的入侵者离析,并建立了教堂,部分族人成为拥护者。奥孔克沃儿子动摇可,并开始走向基督。
奥孔克沃咒骂儿子不是男人,他一直期望儿子能成为自己一样的男人。儿子离家出走,永不回头。
奥孔克沃再次回到部落,他以一个摔交英雄的精神激起部落的反抗情绪。他们的敌人是两个白人+很多本部落族人。
奥孔克沃杀死了一个白人的信使。他只砍了两刀,一个头颅便瞬间落地。而他期待的部落反抗却没有出现,大家四散逃窜,并说奥孔克沃怎么能这样做。
奥孔克沃最后吊死密林。
二、解读
1、上面的叙述其实剔除了作者浓墨描绘的部落文明,小说情节实在太简单了。人事、风俗、生活习惯贯穿其中。如果没在非洲生活过,而只限于书本了解,绝对写不出这种感情。
作者插入了许多尼日利亚民间谚语,部落民歌,还有寓言与童话,充满了原始风情,甚至充满神秘主义。农庄、森林、草地、木臼院落里的每一件物什,都被部落的文化笼罩。那个女祭司,更是充满了不可侵犯的神性。她先知先觉,却又非常世俗,祭司角色之外,她是一个卖菜寡妇。
在这种部落文化中,奥孔克沃的梦想有如古希腊经典悲剧在非洲密林草原回荡。
看过很多自然主义作家对大自然的描绘,那种镜子式的再现有时显得拖沓,甚至与情节割裂。而阿切比的描绘则与人物行动、情节紧密结合,非常紧凑。能将小说写这么短,而又觉得蕴涵更多,真是了不起。
2、奥孔克沃专制、凶残,容不得任何语言与行动的侵犯,但他并非毫无感情。看到养子聪慧,他甚至还有意安排他一些任务;看到儿子讨厌女人,他感到高兴;女儿爱琴玛最能理解他,甚至还延续了他的暴戾,他一直觉得她应该是个男人。
当女祭司背着病中的爱琴玛走向山洞,月光正洒在静谧、阴森的山林,爱克薇菲充满了恐惧,她发疯地追赶,奥孔克沃也在后面跟踪,他的嘲笑里流露了柔情。
“不要那么愚蠢,我想你一定是跟着契娥萝来到洞口的。”
爱克薇菲的眼泪落下,她知道女儿安全了。
“回家睡觉去吧,”奥孔克沃说,“我在这里等着。”
于是他们肩并肩站在洞口等着。
这是小说唯一一次展露奥孔克沃与爱克薇菲情感的文字,它同样做了冷处理。只留下爱克薇菲的回忆,她因为不幸的婚姻而又看到勇敢的摔交英雄后,最终才投怀送抱成为二老婆的,显见她的勇气与力量。
3、作者的姿态是后殖民主义。一方面,他拥有非洲人的灵魂,缅怀非洲古老的部落文化,对欧洲白人的入侵传达了一种憎恨;但是,他却又对古老部落传统中的愚昧流露出一丝痛恨,对于白人的反抗也只停留在心里。奥孔克沃的英雄悲剧,正是作者对于非洲传统文明走向衰落所唱的一曲挽歌。
淳朴的部落文明充满了很多善,但作者通过奥孔克沃对部落文明的维护,还是传达了揶揄,因为,虽然萦绕在心,拥有非洲灵魂,但他再也回不来了。
奥孔克沃选择上吊方式自杀,证明他已彻底绝望,因为这种自杀方式为部落所不齿。但是这也是他对部落的反抗,因为,当他两刀砍死白人信使时,他看到了四散逃窜的族人,这已经是一个懦弱的部落,一个正在崩溃的部落。只有他奥孔克沃一个人还固守着传统。选择为族人不齿的上吊自杀,无疑也是一种决裂。
但是他毕竟死了,并没有更多斗争,这也许也是作者的内心。他心里,一边痛恨西方基督文明,一边却生长在它的怀抱。
当然,这出悲剧里也有光亮在,比如惨死的养子艾克梅夫纳、嫡子纳沃耶、女儿爱琴玛、朋友奥别里卡等人身上,都曾透着光明的气象。
小说中还塑造了很多其他人物形象,女祭司,儿子,朋友,父亲,二老婆,女儿爱琴玛等,他们在作者笔下,同样栩栩如生。
如果单纯依照遭受殖民的历史看,中国这类题材实在太过丰富了,而中国人几乎又早在殖民早期就已遍布全球。而且,自从明朝中期,中国就不断遭受西方文明侵袭,至少在清朝中期,老大帝国的尊严便几乎丧失殆尽。但是,以后殖民主义反映中国离析的作品却没有给人以经典。大概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实在太过强大,即使临死,也会高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从而再次获得新生。
4、阿切比崇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他并没有完全走向神秘主义,从而避免了一个完全封闭的文学系统。
中文译本语言非常畅快,可以感受到英文原作叙述的朴实,这淡化了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陌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