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作人了解文化之途径

(2006-06-17 22:56:48)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周作人在《缘日》里说:

      “要了解一国民的文化,特别是外国的,我觉得如单从表面去看,那是无益的事,须得着眼于其情感生活,能够了解几分对于自然与人生态度,这才可以稍有所得。从前我常想从文学美术去窥见一国文化大略,结局是徒劳而无功,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如要卷土重来,非从民俗学入手不可。古今文学美术之菁华,总是一时少数的表现,持与现实对照,往往不独不能疏通证明,或者反有抵牾亦未可知。”
   
      说的当然有些过,因为,一个时代的文艺,尤其是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风格为主的作品,总会有当时社会与自然的轮廓。假如同类题材的作品够多,也能大致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而且,文艺作品的想象空间与情感体验也为我们提供了进入一种文化的情感通道。
    
      不过也是,即使作品中再现的部分占据99%,而表现的部分只占1%,它与现实生活毕竟也隔了一层。而且,这还需要过滤掉作家个人独特的想象与体验,作品毕竟只是作家自己对外界的逻辑建构。所以,柏拉图也早有他关于“床”、关于“影子”的论述。
   
      民俗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普通百姓一般不会将它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就象北方人春节敬事老天爷、南方人端午敬事屈原一样,都是非常自然的行为。当然还有更多与生死、婚姻相关的习俗。而它们也只是极少一部分。事实上,很多习俗也在历史变迁中已得以更新,成为最为一般的生活内容。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形式感体现得最清晰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固化的历史内容与情感想象,充当着文艺发生的媒介。而当这种民俗蕴涵的古老想象与作家个人的新的想象结合后,一种新的艺术空间就诞生了。
  
       这就象读正史(一般的文化)与野史(民俗文化)的区别。正史过滤了一个时代非常原生态的社会内容,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毕竟它要符合帝国统治者的需要。而野史则充满了非常鲜活、世俗的人间情暖。

      这也就象了解一个人。在公共空间(比如工作场合),一个人展现出的只是已经过滤的纯粹的理性人格,只是一部分骨骼与身架,并无多少血肉附着,至于情感与灵魂就更稀薄,因为,他必须要适应这个环境,以在其中生存下去。而他自己的一部分“小”,则放在外界难以觉察的隐秘之处,待到安全处,他才会让它自由伸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