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纪》139章“淮安州城”记载了元代江苏淮安概貌:
“是一甚大城市,在蛮子地界入境之处,居民是偶像教徒,焚死者之尸骸,臣属大汗。其城有船舶甚众,并在黄色大河之上……此城为府治所在,故有货物甚众,辐辏于此……有不少城市运货来此,由此运往不少城市,惟意所欲。应知此城制盐甚多,供给其他四十城市之用,由是大汗收入之额甚巨。”
“黄色大河”竟然是黄河。查阅《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发现宋辽时期,黄河穿越了河北大部,在天津附近入海。而元代黄河从陕西南折进入河南后,仅流经山东一小角,并不象今天蜿蜒山东全大半地盘,而是穿越了安徽与江苏。而淮安正是位于古代黄河南岸。
加上淮安本就是京杭大运河一站,它便成了黄河与南北大运河交叉口,难怪“船舶甚众”百货“辐辏于此”。由于南临扬州,连接长江,因此,元代淮安与扬州一样,事实上是中国三大漕运的中转站。
不过,淮安盛况早已作古不复。而在民国年间,更是惨淡多一时。《马可波罗游纪》译者冯承钧写道:“淮安府城现几荒废。有南北二城。一为商城,一为宫城,并荒寂。1905年在江北设江淮省,旋废。其省会应在淮安府,然其巡抚驻清江浦,盖船舶仅一经过淮安,借止于清江。”
冯承钧认为,淮安的衰落与古代黄河的改道以及南北运河功能的弱化息息相关。
1、13世纪以前运河之水北流,吸收诸湖之水而入淮;
2、1194年至1851年黄河屡次迁徙,洪泽湖及淮水流域因之积高,由是北方高于南方,运河河流转而南向。
3、仅在运河之东下河一带,流水仍向北流。
他断言,“顾自波罗时代以来,陵谷颇有变迁,昔日流经淮安之大河。今日仅存旧槽,地势既高,不复再有流水矣。”
冯承钧的观点应该正确。黄河流经在山东老家鄄城一带,便成了“地上河”,又叫“悬河”。至少原本由南向北的运河水至少清朝年间便开始被阻隔,南水南流,北水北流。而作为古黄河漕运中转站的淮安不但只能遥望黄河,而且京杭大运河的水也在此徘徊。不过,我还没有看到冯氏所言“仅运河之东下河一带,流水仍向北流”。
不过,漕运与相关城市的盛衰紧密关联却无可争辩。山东德州、济宁、聊城曾是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方名城,靠的就是南北运河的贯通。比如德州当时被称为“九省通衢”,聊城被赞为“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而聊城更是极富气势,明朝诗人李东阳写诗赞曰:“十里人家两案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但是,一漕南北,千古兴衰。京杭运河功能的逐年弱化几乎摧毁了三座城市。陈锋9漆侠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在《漕运与古代社会》中写道,清朝咸丰之后,南北运河功能已基本停滞,河底沉沙埋没了往昔的繁华。民国年间,聊城与江南水路完全断绝,仅“赖卫水一流”,城市居民无奈地开始在城市里种植庄稼。而德州与济宁的衰落几乎完全相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