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PK苏格拉底2:1获胜

(2007-10-30 07:14:00)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昨天晚上,我正在看《柏拉图对话篇》,苏格拉底一直在表演。可是,中国的老子不认了,他说,都是中国人,你干什么那么媚外啊,老子我不就够人看的了,凭什么啊。于是,我建议他走进来跟苏格拉底PK,如果他胜利,我下周就看老子,至少看中国书,输了,就看希腊,至少看西方书。最后,老子获得胜利,我只好下周看中国书了。你说,我看我的书,你老子掺和什么啊,什么世道。
第一项:哲学最高本体

      老子哲学的最高本体是“道”,是那种“可道”(可以言说、阐释)但又“非常道”(不是通常所言之道)的本原。万物与四时(自然),社会与人生(社会)都是“道”的幻化与演变,并受“道”支配。

     苏格拉底的哲学本体是“神”,它并非“上帝”,也不是具体的神灵,而是无形的智慧与伦理道德的凝结。他的“神”所幻化的领域侧重社会。苏格拉底对自然报有别样感情,他认为研究自然是一种亵渎。

     显然,“道”的广度比“神”更大。老子得1分,胜。  

第二项:实践方式

     老子崇尚纯粹精神思考,割裂身体与精神,反对肉身,寻求灵魂寂静,以此求得无羁与解脱,达到自由境界。他将社会与自然并列于同一平面,通过减少欲望获得大自由。

  《道德经》第13章中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即有肉体,有肉体即有欲求,有欲望则难致虚静,此乃人之大患。假如没有肉身,人就没有任何顾虑。

     老子求道的方式,就是第16章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即身外参与度,感性的体验越少越好。  

      苏格拉底的精神与肉体观念,生死观念,与老子类似。《柏拉图对话篇》“裴洞篇”中,苏格拉底对辛弥亚说:“……只要我们有形体,灵魂受到形体的累赘,我们就不能完全如愿以偿,获得真理。”他同样认为,肉体是一种喧嚣与混乱,是欲望,它引发各种痛苦,比如疾病,战争、争斗等等。

     但是,与老子不同,苏格拉底积极融入社会人生,一生大部分在室外度过。他最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色人等谈论各种问题,尤其是智慧与道德,他认为,这是神所赋予他的使命。

     显然,他们两人都割裂人本身,各扣1分。不过,由苏格拉底的人生表现积极,加上他以死完成了哲学使命,多了一重道德光彩,而老子就只是暗中等人来求教,象个幽灵。所以,再返还给苏格拉底1分。

     评委王忽忽:老子负1分。苏格拉底0分,胜。  

     第三项:后世香火

     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并影响了此后中国2500多年的文化特质之生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至于文学艺术、人生交际等种种事儿,那更是鲜明有加,并波及整个东亚,东南亚。此外,由于中国宗教精神不浓,道家学派承担了这一部分功能。

     老子后世香火绵延不绝,已经成为21世纪人文精神对抗科技主义、异化世界的良好精神武器。老子本人的幽灵不但未散,反而日趋神秘主义化,简直成了混沌。

     有多种版本的《道德经》。有大粉丝庄子。  

     苏格拉底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爱智慧”,点燃了照耀欧洲2400年的求真与理性之火。经历过中世纪的神学时代,依然绵延不绝。苏格拉底之死,提升了哲学的地位,是近代哲学、美学、逻辑学走出神学附庸地位的,让人“言必称希腊”的精神基础。

     没有著作存留。有大弟子柏拉图帮吹牛。  

    评委王忽忽:文化深度与广度覆盖差不多。但是对民族、国家的气质精神而言,老子要胜一筹。老子再得1分,胜。

     三项合计:老子胜!

    评委王忽忽:毕竟,老子恐怕都大苏格拉底100岁,连孔子都比他大82岁呢。年龄大了,参加比赛不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