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做到李零的份上,真是很不错了。象他这样既能厕身严谨、刻板的专家之列,搞出《郭店楚简校读记》,成为博导,又能写写《丧家狗》,捉弄孔子,寓庄于谐,娱乐大众,真是已达学术之自由境界了。
当然,相对几乎占据所有人文书店显眼位置的易中天,李零娱乐大众的水平还有些嫩,至少他还没有走下讲坛,进入娱乐现场,主持节目,并不时洒下性情之泪。不过,李零的学术功底明显要高出易中天不少。
学术也是文化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再将它拉长一下,并把他们两人放进去,可以认为,他们是在从上游往下游走。
易中天已经接近最下游的末端市场,照他现在这种状态一直不停写下去,他可能要变成一个学术小贩,因为最近几本书实在很难看。他引领了这一段产业下移风潮,但是产品设计与质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李零还好,但愿他能将接下来的产品维持在《丧家狗》的水平,这就足够了。
相比那些至今无比刻板、习惯枯燥之风的老教授,他们真是红极一时。不过,老教授们毕竟处于产业链上游,算是掌握了核心技术,他们的产品产能有限,但质量很高,被中下游抄袭、引用的居多,引用的部分可以视为专利,尽管不收现实费用,但是总归可以为他们赚取大把名声。从学术生命力来说,他们走得更扎实,只是太过孤芳自赏了,圈子的气息太浓。
我导师就是这样的人,在整个人文学术产业中,他算是处于最上游,毕竟每种学科的都要跟语言文字打交道,假如我导师以及他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们之前没有进行研究,也许真象教材里面所说的那样,人们对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常识都不懂,从而谈不上有阅读的存在。
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角色对于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就完全是两个世界,尽管传统语言学已能借助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但是毕竟大部分重大的语言学难题已经被攻克(它不象医学),如果只执着于边角,那它们对现实产生的影响虽则依然根本,但终将日益微弱。
我更看好产业中游这一环节,比如李零就是,他将学院派的学问与经典普及嫁接起来。易中天就有些太普及了,他的大量的盗版书已经说明泛滥状况,价值已被摊薄。
但是,社会科学类经典的知识普及比不上自然科学类,因为后者是一种可以验证的学问,至少在面向一般公众的科学书籍中,大部分知识是那可逆的。人文类就很难,因为它的经典涉及到情感与想象,涉及到普及者本身的知识层面,以及出入学院与大众之间的那种本领。
这个链条上,当然还有那种真正又红又专的学者,象王元化老先生那帮人,对政治的适应能力又很强,境界又要高出一层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