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永杰比英特尔官方还官方

(2008-03-16 15:30:08)
标签:

杂谈

孙永杰真的成了英特尔利益的代言人。他的口吻简直比官方还官方。前不久他的一篇所谓“英特尔的垄断性创新”,为后者迫使微软降低vista对硬件的要求、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举动,强硬辩解,已经有些强盗逻辑了。

   

我认为,英特尔的举动,最大目的是,假“老相好”微软之手,掩盖它在显示芯片领域的相对弱势,借助vista的新鲜光环,完成其915芯片组的倾销。因为,它的对手在并购ATI之后,已经在这一领域全面超越了它,而微软vista对于显示芯片的高要求,则给了AMD一个赶超对手的好机会。

 

孙永杰说这是英特尔的垄断性创新。我不知道它创新在哪里,就是这种恶劣行径吗?孙永杰几乎没有谈到AMD的创新竞争,只是一味强调英特尔在技术上多么优秀,尤其是四核与45纳米技术上的领先。

 

我认为这是英特尔在双核与64位推出时间上落后,以至吃大亏后的手段:即开始通过眼花缭乱的化妆舞会,给人以技术领先者的印象。

 

它率先推出四核,45纳米已经号称量产,但是,我们很想知道,它们现在到底谁在用呢?有多少人在用呢?比如,四核出货号称达到的400万颗,目前在谁手里,举例说明哪家OEM大规模采购了。

 

另外,在中国市场,我们并没有看到OEM企业真正采购45纳米处理器,并上规模。这些都还只是英特尔自己在那里鼓噪。而从处理器实际运行功能与宣传功能看软,两者之间差距很大,因为,它缺乏软件支持与优化。就连英特尔全球副总裁王文汉博士前不久也在上海坦陈,缺乏软件优化的多核处理器,其性能要打折扣的,因为,硬件只是躯壳,软件才是灵魂。

 

说白了,英特尔现在快速推出新品,不是为了用户,更多为了自己,以及应对AMD的冲击。摩尔定律的周期是一年半,可是每一制程的处理器,英特尔根本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用户充分消化掉这一制程下的系列化产品。

 

这种情况导致英特尔的处理器库存风险一直较大。这也是它相对AMD,最为难看的一个财务指数,同时也是2005年、2006年它的最大尴尬之一。

 

而英特尔的应对手段则是:将极为雷同的产品,通过软件手段,包装成新平台,炒做概念,看得公众眼花缭乱,从而完成“过气”处理器的倾销。

 

笔记本处理器如此,台式机领域也是如此。看看所谓同学电脑、农村电脑、华硕的易PC吧,甚至包括未来什么MID,这些产品内部的处理器都基本上最低端的一类,借助这些概念,英特尔可以完成倾销任务,降低库存风险。

 

这些举措体现在价格上,就有了所谓英特尔开始打价格战的反复炒作。事实上,这家公司在PC处理器竞争上已经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当然,这种消除库存风险的手段无可厚非。可是,英特尔的成长,靠的是技术力量驱动消费,而不是相反。目前,它当然有实力去拉拢OEMODM,但这是一条自我损耗的道路。

 

英特尔通过与微软的利益关系,迫使后者vista降低对硬件的要求,这已经是不正常的商业手段。明显了违反理性竞争,孙老师却将它解释为合理的商业措施,在此很难理解。

 

事实上,英特尔不正当的手段已经有过先例。大家都应该记得,2005年半年到20067月前,英特尔对外宣布的酷睿处理器,它自己吹嘘说是新的架构,甚至连杨叙都亲自上阵,在全国重点城市吹嘘说是10几年来的重大变革。

 

可是呢,直到20067月底,英特尔才在上海宣布真正的新架构酷睿2。这意味着,此前一年时间,它一直在实施欺骗,那些通过各种场合进行的技术演示,都不过是恶心的粉饰而已。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2005年与2006年,在英特尔与AMD之间,到底谁撒了一个大谎。

 

至于AMD,我个人觉得,这家公司尽管目前深处财务重压之下,但是它的商业模式却开始出现重大革新:它开始走向“fab lite”模式(轻工厂),也即目前所言的轻资产模式,它将更多借助代工力量。这种举动适应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专业分工趋势。英特尔封闭式的商业模式未来将经受重大挑战,它将受累于库存、生产运营、以及不断升到的制造业成本而。

 

不过,跳出英特尔与AMD恶斗的圈子,它们又算什么呢?它们只是产业链上一个环节,两家处理器公司而已。我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媒体这种持续不断地跟风炒作,促成了这两个处理器企业一直处于新闻焦点,并不断走向双寡头垄断。因为,公众的注意力已被引向一个死循环,认为市场非此即彼,如此以来,第三家PC处理器公司,或者说,第三种力量,是很难借助市场舆论成长起来的。

 

英特尔的公关力量很强,它足以扭曲一个新闻人的自觉与客观,从而阻止人们追寻真实。比如,提到芯片研发力量,公众总以为它是绝对老大,事实上,IBM等全球诸多公司都是相当有力,IBM在技术工艺上甚至要领先英特尔,比如45纳米技术。只是IBM目前改变了商业模式,更多力量花在锻造全球半导体研发联盟方面,从而成为上游的上游,即知识产权兜售者。

 

在这点上,我认为,孙永杰不象是一个明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