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析“朕”

(2010-04-27 14:0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 秦始皇为他以及之后的世代帝王垄断了一个汉字“朕”。在他之前,这是个尊卑共称的人称代词。灭六国后,始皇自称“朕”,并将它固化,专门用于皇帝自称。当然,附庸风雅的文人也会用它,但那是书面语,且口吻多仿帝王。
 但是,朕字怎么会有“我”义呢?
 《说文解字》云:“朕,我也。直禁切。”《尔雅》里面也是这意思。但是属于小篆体系的《说文解字》,给出的“我”的解释不太可能是本义。
《周礼》认为是“缝隙”的意思。戴震《考工记图》说是船“缝理”。这应该是本义了。
《说文》诞生于东汉。之前的经籍中有许多用例。这表明“朕”之“我”义应该是比较稳定的用法。
 但是,上古用作“我”、“我的”的词汇好几个,在“朕”与“我”、“我的”之间,如何建立关联的,这个很难考察。
 在语音之间有没有关联性呢?比如音近义通的规律。似乎是有,但看上去很微弱。《说文》是“真禁切”。《广韵》《集韵》都是“直稔切”,一眼看不出参差。
 根据音韵学声母演变规律,zh、ch 、sh的来源主要有三条路径,即不送气的d系列声母、尖音Z系列,团音J系列。部分规律对应严格。
 继续查阅,“朕”的上古声母是“澄”母。“澄”又属“定”母“登”韵,这似乎能够看出“朕”与”定”母的关联。但是,这一点仍无法证明用做“我”的原由。
 而另一条演变规律,或许与 J更近。“朕”应该是形声字,“关”是声”,结合现在普通话中J 、Q 、X的来源,正是与G、K 、H有关。或能看出一点端倪。
 但是,遗憾的是,这只是证明了“朕”字在《说文》之前可能的读音来源。即使成立,也无法解释它用做“我”义的必然联系。
 或许只是一种方言义项,或者某一区域的的特定表达。《尔雅》里就有“朕,我也”、“朕,身也”。从“我”与“身”的关联,或许能体会到“朕”之“我”义的关联性。
       不过,仔细看《尔雅》释义 ,里面似乎有一定规律。先看第一句:“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这句中的“卬、吾、予、余、言、我”6个字,都是零声母的字。
       接着又一句“朕、余、躬,身也”。这句中,躬,同样与“身体”有关,与亲自、亲身关联。
       或许,第一人称的字音诞生时有零声母的发音特征,这个在婴儿语言习得过程中有许多印证,而且还不只是第一人称。这可能要从发生学上找一些原因。
而零声母的第一人称之后,在细分的义项中,而“躬”,“身”、“台”(胎)则与身体有关,或是以最切近的“我”的一部分,指代整个人,成了第一人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