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一些儒学观点总结

(2017-07-13 09:08:24)

                杨学思

  一些儒学研究者在研究现代儒学的发展时,把我的所有博文分类,其实前面的东西不能代表我的观点看法那些是我的读书笔记或个人零散的体验,博文说的太多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为避免误读这篇博文是我的一个儒学点的小结,以前的学者是很少这样干的(几乎都是弟子整理,这实在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去研究学习,作为现代人我是深恶痛绝),我写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也代表了今之儒学传承人的昂扬进取、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阶段五层次

我的入门三阶段,第一阶段保持戒慎恐惧,明善恶辨事非,明理之初步在律己,第二阶段见心性与理同位。第三阶段心即气,气即理,三位一体。每个阶段都靠悟,都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功夫自始自终就这个慎独,阶段不同而已。我所证得的德,理,心,性,气这是一念入微的功夫深浅不同,初学觉得是学做人。再践行,觉得是自律,再进一步觉得一种规则的律动,这就是天理。功夫再进一步,这种规则似忽没感应了,心气聚成灵珠一样,这就是心中有心。慎独功夫接着做,会发现胸之正中的心时有时无,因功夫不稳定纯熟,心中的心忽隐忽显。待心中灵气稳定,功力加深灵性凝聚两眼间,如同出现硬硬的某个东西,这即心眼,再下出心中的灵气和两眼间的东西交叉出现,最后心性合一。

每步功夫完成之后就觉得没有功法可用了!有个断层期,慢慢又悟新的方法。儒家功夫也挺奇妙的,一个慎独有这么多明堂,悟得多少全凭努力和悟性,半年进一步算好的了,不可勉强。心即气这步,我从一月开始没有功夫可炼了,用三月功夫方始有入手,其间艰难不足为外人道。

 

总的感觉就是:无外力可借凭,心上的功夫,自己的功夫修炼,只有自己明白。读书不解其义,不明其道,读来何用?

)七步到心

中就是道,庸就是用,《大学》一书才是基础。中,道体也!修道之人千万,入门者希少,中道德之门也!七步到心的功夫不能省:儒学由始自终就一个慎独,这是总纲。最初为戒慎恐惧才知心,之二为收放心找心之柄,之三为省察克制打磨心,之四为黄中通理心为气,之五为率性修道心即性,之六为感应之处即为心,之七为虚一而静,心即是道。


不入门者不能明了,而入道者要讲清楚是非常难的!儒者以不偏不倚以示道,是从心性修炼角度来说的,格致诚正、心性之修证——德也,由德而明心见性儒者也!

中,心性中正之磨砺者自得见之,中、本体也。中正者仁也,道心也,守礼与天相感应,自得仁人之心,生机不息者道也;非礼而及乱,天之亡之者也。中者,心性与天相合之处——理也,格物循理天则也,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庸即道用、入门由守礼,礼之要义在庄敬也!

世儒口耳之儒也,践行之者行儒也!天之道,中庸也;人之道,循理也,德之道,守礼也!守礼以明人道,守人道(仁)以明天道,践之者,行儒也!

   小结:中庸是儒家天道思想的应用,体天德而立人德,体天道而立人道,体会中庸天道唯有身体力行;有朋友渤海儒者联系我可否写点功法在社会上传播?儒家是没有功法的,佛靠参禅、道靠悟,而儒靠行,行就是要有道德实践,学儒的过程先读书、先儒的东西不看、理论体系不明确,没有实践,就会陷入无休止的莫名其妙的的争论。

   我不是专业吃这碗饭的、要考虑时间成本,懒得重新润色加工,把以前的博文拼了一下,大家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