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思
今天主要讲讲儒家入门修行的基本原理,首先讲讲为什么要省察克制?《大学》一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我们修身。
修身怎么修呢?书中提出了要格、致诚、正,然后才能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修身,当上公务员就只想贪污腐败,那么一切都完了。修身首要的任务就是为了克制人性的卑下的一面。心性的问题很难解决,天生的毛病这不是开个党员会,体察一下民情就能变化气质的。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根本上解决问题——心性,心性的问题很难解决,天生的毛病这不是开个党员会,体察一下民情就能变化气质的。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根本上解决问题,宋明理学以去人欲存天理来解决,问题在于任何事情、天理人欲的界限很难界定,那么天理人欲如何界定?这要学会慎独,不慎独不能体会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一切也就无从入手。
没有慎独就没法致良知,本心常为物欲所避障,人心控制道心,干了坏事还自以为是,这要是草民还好,要是官员问题就很严重。那么修身从何入手?作为现代人,我们和古人一样的毛病——后天的喜怒哀乐惧,这就是入手之处!有谁不在喜怒哀乐之中?慎独就是要明明德,要去除人性的卑污,发扬人性的光芒。
这个慎独功夫包含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中庸》有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在前面弄个喜怒哀乐,这就是限定条件,也是儒家特色。去人心修道心这是儒家十六字真传总结出来的光明之路,舍此别无其他途径。我们修道要做的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要注意儒家的中是不偏不倚,如何做到不偏不倚?
做到不偏不倚我的修身活动大概经过反身、精思、见心、见性的这么的一个过程,性和心二者本是一体,见性则无需用法了。
初学人欲重,根本停不下来,因此以克己为主,亦戒惧慎独的功夫。精思指心逐步有序化,思指心,精指单一纯粹。见心指内心沉莹虚寂,本体是一团气。
见性指心基本不动,心体虚灵不味后,两眉中间天眼处现性光,此前为人修道之有为法为后天之学,见性渐入——以道修人为先天之学。
儒家之先天非同佛老之先天,而是随心而动不即不离,随心之处体天理,并非静中觅个虚寂而止于此。此天理即道本无动静之分,到此一步只要是本体(本心)所发即可,本心所发兼天理,随心而动即天理流行不滞于物(事),静坐只为用功方便,不可偏执一端。道修人阶段即无法,用心读无字天书而已,真去静坐忘己那岂不误点?体道而行,顺道而修,因道而化,悟道只此一心,自玩心易太极,岂同于佛老之学哉!到我这阶段也是偏静的,专注有利于用功,不至于困忘,可见十年修行也只是略小成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