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实修的道义之门

(2016-05-14 07:15:39)
            杨学思
  今人实修儒门能够入手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文化的失去传承,更因为儒家的玄关一窍——"中"或者称为'道义之门’,求之而不可得也!
(一)
    在网上偶发感慨之后,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们修儒家的?我很多时候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想回答;因为和一个初学儒学的朋友去解释儒家修道、如同和一个初学物理的同学去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不但没法解释,勉强解释了还要被人骂神经病,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学问,而是至深至难的东西,没有读到大学文科以上的专业文言修养去读懂理顺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而理解《大学》《中庸》等的知识体系,没有克己复礼的慎独的基础根本就谈不上实修、没有心体存养的经验去看《易经》系辞,那基本是抓瞎,你忽悠我然后我再忽悠他,在书里打转,惘然无所入。

      儒家修身的东西很多在《易经》的系辞里,谁写的?孔子,这是他传道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中最高深的部分。中庸》讲率性修道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性在哪里?在《易经》的系辞里,“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就此打住,暂时不解释。功夫到了自然知道。

   古代修身养性讲求的是明体达用,后世的儒家和道家各执一偏,其实本来就是一家,道家讲“中”之体、儒家“中”讲之用,老子讲“中”孔子讲《中庸》其实就是“中之用”。

    明体达用就是体用一元,结果道家只讲中之体、儒家只讲中之用,都只得了一半功夫,却以为得了道之全体,结果修成了半残废,还在洋洋自得。少数人体用双休的都有成就,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都是体用双修,经常静坐的。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是这样描述的:佛老得功夫上半段而无下半段。上半段是什么?还能有什么——虚无而已,虚无就是体。《太乙金黄真经》中有这样的记叙儒崇内省、道崇内视、佛崇内观,三教所用法门差异很大,然而静坐最后都是进入虚静状态的。

      粪鹏程君虽然写了《儒门修证法要》其实是通佛之后的佛法儒家化,知止解释为初发心,全然不顾慎独的修养,就这样确也令人无语,又是一个南怀瑾似的以佛解儒之人。那么儒家实修从那开始?从慎独开始。慎独有何作用?又该如何作?慎独灾际操作就是敬慎其心,儒门十六字真传写的很清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后两句这理暂时用不到,前两句的意思是人心是很危险的,说的是很传统的世上无如人欲险,人欲指的是妄想,超出实际可能的变态畸形心里,举例子:正常的心理叫自信,不正常通常有两种一种叫自负,一种叫自卑。自信就是道心,其它两种就是人心或人欲。
      从上面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道心也是人的心里的一部分,正常的心理就是道心,不正常的心理就是人欲,人怎么可能有两颗心呢?人心道心上是一心,不可作二心会。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去谈慎独了,因为人性的两面性,美好的一方面是道则丑陃的一方面是恶,修身养性之人岂可不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就是慎独的真意。
    按照慎独的方法去做有何体验呢?这个属于儒家心性学的范畴,修心即是修性,没有实修的人往往瞎猜,《中庸》一书讲率率性修道之后就没下文了,只有踏实做慎独功夫才能了解率性修道。在实修中性即心,当你做慎独时功夫已经自炼。在日常生活中修炼,慎独久了就会出现一颗心中之心,位于膻中位置会出现一点凉意,功夫下得再久一点,这个凉点会被放大为玻璃珠大小,这就是心气凝聚的结果。再用功一久又会有进步,这颗心中之心在事情纷烦时,情绪波动时化作一念灵明提醒你该如何做,这就是心学所谓良知良能。随着不断的慎独磨炼,心智开始越来越开启,个人的才能被开发出来,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不知不觉的,当在工作学习中突然发现自己才能提高已经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两三年的功夫之后,功夫开始由心到性,心性开始合一,身体上有明显的感受。在心性凝聚后,心中一点真性被激发,人的第三只眼慧眼也就是两眉中间会出现有质感的的,如同突出一个什么东西,民间神化中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就这个玩艺。功夫再深一层就是头顶如开天窗了,体验有限就此收尾。
     
     小结:要找到道义之门,不是是佛家那里去观心入定,也非离开人心去找,道心只在人心中合理的地方,人心受贪婪恐惧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容易迷失本心,所以需要在为己瑾独的功夫上入手,克制人欲,克制一分天理既道心就明一分,做好为善去恶的功夫才能找回道义之门,不从内省的省察、克制入手都是佛老之学!儒家自有乾坤在,以佛老之学妄加猜度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儒家理论在大学、中庸两本书中,入手颇为困难,连理体系都令人泪奔,穷研宋明理学坚难困苦的做学问过程实在令人疯狂,待到理精义熟,已经到不惑之年了,人生几许无奈?

    前辈们说儒家以心为丹田,因为这里既是修炼的地方也是存养的地方。现在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儒守心?不是,是正心!儒家的初级叫格物,什么是物?事物本不分,物就是事,格物就是正心的意思。以事为修,事是工具修才是目的。人心易为物欲所引动,尤其在有事的时候什么静定功夫统统失灵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为情所牵,为欲所动,为事所烦,那里能清心寡欲,不出轨找小三已经不错了,这就是儒家十六字心传里的前四字“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指的是人心是可怕的,是恶的,是疯狂的,是毀灭性的,顺人的情欲其它的不说,这身体早衰精力空耗病体缠纠是一定的,无止的欲望等同于自我毀灭,病态的疯狂带来厄遇,《易经》讲元享利贞意思是说天道有利于保持正意正念的人,贞正则吉是易的一条主线和基本的卦象原理,用俗语就是不着就不会死。

      作为修行者就是顺应天道保持贞吉的内心,这样妄心就是我们要克制的,时时反省儒门俗语叫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背离天道,这样做目的是避凶择吉,这也是易经的基本原理,要着死那上天会毫不犹豫的给你灾难。(待续)
(二)
 看大家修炼蛮辛苦的,有的茫然无所得、因为道经在谈这个的时候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玄关一窍是中国修炼家(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最后都要走的必经之路,修炼入手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果基本是一样的,否则也就谈不上是“道”了!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丹田,都皆非也。但著于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所以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玄关’二字,圣人只书一个中字示人。”“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其实中黄是指人体正中间的一个部位,而中脉是指人体上一条脉道,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是又是有联系的,这个以后会知道。下面引用前辈的话来讲:
“中黄,又叫黄中、黄道,黄庭、中宫、正位中黄宫、黄婆舍、总持门、归根窍、凝结之所、玄牝之门、虚无之谷,等等。部位在"脊前心后"、"心肾之间"。当前仅见动意功创编人郭志辰对此有论述,他说中宫在门静脉后,健康人的这个部位是金黄色的,可称之为"长寿之本"。人之始生,无不由此立极,然后中黄直透而上,生心生鼻,生目生脑,生百骸四肢,完成人形。即草木之茁芽出干,复命归根,亦莫不由此中黄直透之机为进退。故修仙者仍由此修而返之,所以天仙家功始功终,总不出此窍。必从内虚出,迨至关窍一开,中黄之炁自然直透,周身百孔皆开,诸络通爽,直机升降,自有头路,督任不开自通。竺潜先生深通易理,宜取复卦,熟玩其象,取坤之“文言”探讨,便知中黄直透之理矣。
修炼中黄的入门诀窍,在《性命圭旨》中称"退藏沐浴工夫",主旨是要求修炼者把"心"从背后放入中黄,"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易》之"洗心退藏于密"(密乃指密户,其上有玉堂关,下有幽门,大概位置是指中黄或夹脊关这一带。详见《性命圭旨》中"洗心退藏图"),这句话,唐宋神仙家谓之"沐浴",以后也有称作"艮其背"功夫(出自《周易》良卦卦辞)。总之都是指这一窍妙。初机之士,为降服其心,用意太紧,未免有烦躁火炎之患。因为心火原居于前,今将其藏之背后水旺之地,水火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
此中黄直透之“黄道”,丹书名曰“仙道”,乃先天三宝(精气神)共由之道,又名“黄中”,实是仙道总理之处。故《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是我生身立命之根本,与先天太素一气相通。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以其为阴阳出入之门户,,玄妙莫测。故又称为玄关,亦即我身太极立极之处。”



     笔者实修中认为:位置上玄关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中宫和祖窍之间来回变动心性互易、阴阳交错,修到中脉(黄道、或中黄、黄中)的时候才能搞明白,中脉之后更无脉,修其他脉是筑基,中脉才是道脉,这是天仙之道。位置好说其实质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体会明白——聚则为心、散则为气、在天为道、在易为理,在人为性。中黄直透直的是沟通天人,以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所谓得道,更进一步可以修出阳神或白日飞升。这个中就是一条线,中就是“”虚一、虚中。


   洋洋洒洒搞了几百字终于要切入正题了,要想到这个境界有什么办法?这才是大家想要的。


    怎么做?第一:修道德洗去内心的污垢,德不至而道不凝,日三省吾身,不想做这个那就自己玩泥巴去吧,修你的泥水丹法(还会出偏差)。
         第二:修道家的要凝神调息、再凝神再调息不停的洗心退藏于密地;修儒家的要内省、内省再内省直到心变为性这即是儒家的正心、诚意。两个门派虽然动作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就是天人合一。
    总之,此黄中通理,乃圣贤实学,亦即天仙功夫,非道家子午铅汞可比。修士若肯真切于自己身心性命上,用混化妙诀,彻始彻终做去,无有不成者
(三)虽然身中之中位置一样,但是儒家和道家终究是不相同的。

   儒家以事为修并不是简单的生活中磨练,而是要有能量跟上,心学实际上就是把能量注入心窍(精神焦点),加上生活化的定功,使心(心窝剑突处)性(两眼中间)能量得到提高,心和性的关系是举心则性存举性则心。在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儒家的功夫主要是心上的、对于养身、治病效果不如道家。儒家心学一脉,主要是心性智能的开发,对心里疾病,精神疾病要好点。儒家心性学适宜身体健康的读书人,学生科教,脑力工作者,身体差的修道家要好点。想要入手儒家心性学偿一下心定和心乱的区别,多做到心定就是执中,心易就是心的变化,我们日用何偿离开心?止定静,安虑得都是在说心,儒家所有的经典都是在说心,心至灵之物也,开发智力、为人处世从容不迫这些都是修儒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