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的天人合一

(2015-04-17 17:16:31)
标签:

佛学

  明心问:如何证明这个道德实践来源心就是天理就是天命之性感觉不该问但还是忍不住

杨学思回复:看到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即筒单又复杂。

首先当然得进行道德实践,你就会发现人的双重性,即伟大又卑微,古人荀子,孟子对性善还是性恶进行了争辨,当然性就是天性,这样当然没法证明,也无须证明。
二位先贤的学问,立足点表面看来应该是矛盾的,但你在道德实践中却会发现,彵们的观点是统一的。
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强调要去恶,孟子认为性本善,只要发明本心就行了!
那么他们二人的真的矛盾吗?非也!二人观点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为善即是去恶,所以阳明先生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什么是善?有利于生生不息的就是善,善就是生。
什么是恶?不利于生的就是恶,死就是恶。
我国古人受大自然启发,发现宇宙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不灭的,永恒的。儒家思想就是对上天的崇拜,敬畏,因此什么是天道呢?那就是生生不息之道,永存之造,就是善道。

这就是儒家以人应天的思想文化来源,人要学天之道,就要去掉人性的卑圬,而存上天之天德,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的文化。

儒家体天道而立人道,体天德以立人德,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追求!

在儒家文化中,此心即天,只要切实去做为善去恶的格物功夫,天理自然显现。
如何证明?从格物中去证明。

修儒家天人合一入手的关键之处在于:书汪进之卷

   程先生云:“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夫苟有必为圣人之志,然后能加为己谨独之功。能加为己谨独之功,然后于天理人欲之辨日精日密,而于古人论学之得失,孰为支离,孰为空寂,孰为似是而非,孰为似诚而伪,不待辩说而自明。何者?其心必欲实有诸己也。必欲实有诸己,则殊途而同归,其非且伪者,自不得而强入。不然,终亦忘己逐物,徒弊精力于文句之间,而曰吾以明道,非惟有捕风捉影之弊,抑且有执指为月之病,辩析愈多,而去道愈远矣。故某于朋友论学之际,惟举立志以相切砺。其于议论同异之间,姑且置诸未辩。非不欲辩也,本之未立,虽欲辩之,无从辩也。夫志,犹木之根也;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根之未植,而徒以载培灌溉,其所滋者,皆萧艾也。进之勉之!

 
此仁在内为善,所以又说止于至善,在外为爱心所以孟子又称为义
 在事上磨,必有痛苦和迷茫 ,直养本心即是体仁,不在念头上费工夫。这句就是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长。的最好的解释,孟子不失本心即是孔子的体仁,即是克己服礼天下归仁。
 
在体征上来讲胸口正中即是人心,心学之心不是心脏,此地是灵明所居又称灵台,儒家叫黄中。黄中通理,也就是说此心窍上通天理,修此即是悟道之所!
请问杨师:老师曾经讲过“守一法”,是否便是守黄中一处,孟子的养浩然正气便是养黄中一处之气?
 
 
此心窍也叫方寸之地,不是人脑之功能,而是胸正中的虚无一穴也叫虚中,此地包罗万像,气象森严,是儒家存诚之所。
 
 
段正元先生有解答:看下篇儒家天人合一(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