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心学修证》 第十一讲  静坐与不静坐两难

(2014-01-07 08:09:05)
标签:

文化

           主讲人杨学思

 

    儒家静坐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反对者以孔夫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切己自修加强道德涵养,而孔子之后的孟子却把儒家之学演变成心性之学,直到清末静坐之风俗依然存在,曾国藩就每天早上都静坐一个时辰,静观一阳来复。静坐说你是禅,不静坐说不立本心是无根的学问!修儒者静坐不静坐都两难,对宋明理学的这个纠结往往很无语。

 

    到底静坐还是不静坐颇有争议,唐宋两代儒家静坐之风俗愈演愈烈出现了“狂禅之弊”儒生们束书不读整天静坐、代表有程颐每当看到有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干什么呢?守未发之中。儒家静坐的方法还很多、去掉前面的未发之中、还有邵康节先生用以物观物的法门,艮背法、思诚法、知止法门路颇多,理论也引经据典各有胜场。

 守未发之中的如《高子遗书》证明这一点有一古诗为凭:

《静坐吟》
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天心。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穷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
不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修身要不要静坐?看《易经》看到孔子写的《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如遭电击,是啊!性为何物?先天带来的人本质才能叫性,修道德的确不能解释这句话:“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人身上哪里有天设地造的性,除了静坐别无他法,所以说静坐是必须的!性都不隐匿不见,还“率性修道”只能是个笑话。周日静坐不行,不静坐如何践行“性”,更不要说践行。

 

    儒家讲求“率性修道”率性之性在哪里?不是修道儒家天然的“中”之一窍,道家静坐之后会出现一个精神焦点称之为道胎,在中黄部位,这个大概是道家身中之中的位置。儒家的“道不可须臾离也!”其实说的是心,儒家讲正心、这样《大学》《中庸》二书就能联系上了!中既是性、否则《大学》《中庸》二书很难找到共同点。

    《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孔子在系词里面已经把中之一窍解释清楚了,天地设位就是天然之中、万物兼备于我,我之中和天地之中等同相通。前面我们谈到儒家一切自有天然之则,其实儒家修身容易放一个刻意求索之弊,存心养性则窍存,中黄丹田都不是,中黄是气发之窍,儒家妙就在一个存字,举心则性存,举性则心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一窍是培养、保存天然之性的地方,是我学说和主张的宗旨所在。你说要不要命?这就是《大学》天下之大本。下面我们从字义去分析:

    “成性”之“成”该是同意,就是成全、成就之意,另外成还有满足、培养的意义,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性”呢?《大学》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孟子·告子》:“生之谓性”。“性”也就是天赋予人的本质特点。存存,保存。 

   天地设位就是天然之中,越找越找不到,不找它、它却出现了。儒门之道明矣!

    王阳明先生有静坐的经验,说要“勿忘勿助长”以养之,这个出自《孟子》的浩然正气篇,可以看出静坐修身有理有据,反对静坐没有必要,没有静坐积累能量,克制人欲未必凑效,做错事情搞点道德反思只能是亡羊补牢而已!佛老之学提高修养搞静坐,未必没有道理。

        儒门阳明子正是在心性的打磨过程中悟道的,常人把习静观空当悟道,得来太过容易、太容易的往往是大伪,不经过人世沧桑那里知道,红尘不易看破,年轻人往往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懂什么是修道,修道修什么?好好做一个磨心人,功夫不在吃斋念佛和静坐参禅上,而在心上。

    当然磨砺人心还是有必要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很有必要。如果你在下棋那就把棋下好,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耐力,而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下完;如果你在痛苦,那就好好品味一番痛苦的味道,儒家是真正的大禅宗、人生就是个修炼场,定力二字就是试金石!万丈红尘喜怒哀乐、贪嗔痴疑就是修道地,名利场就是练功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