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怎么修身的?
(2013-09-17 09:47:17)
儒家是怎么修身的?
杨学思
很多朋友问我儒家修身的方法,其实方法很简单:《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搞定这段话关键在“礼”字《传习录》中有解释,王阳明先生说“礼者理也!”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从理的角度出发,儒家经典中,对修身的解释还有很多——“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可以看出修身在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在理,理就是道。不符合理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不要去听、不要去讲、不要去动。此语一直被视为儒家修身养性的一个经典语录,只是后人反儒家被当做批评的话来看了!
克己复礼,而不是克己守礼。一个“复”字,说明这种“礼”已经失去了。所以,修身才要格物致知、真心诚意。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朱熹理学的源头就在这里,王阳明的修身体系也和这里密切相关!
我说话有礼貌、做事彬彬有礼,那个叫礼吗?那个是表面上的礼,真正有礼是发至内心的尊重!心正而发则为礼,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复理就是复性!复性就是止于至善!
复本来的性善孟子以本心来解释性善,仁爱就是由本心所发,不自欺欺人、不不懂装懂——这是什么?这就叫真诚!不真诚就会作伪、就是恶,一般人修身止于真诚的待人,关爱别人!这就是仁爱。有仁爱之心,对于普通人修身到这里就结束了!
对于儒门修炼家则要修一个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在于修一个未发之中。程子兄弟、朱熹、王阳明都对这个修道的高深层次很有研究,被称为“理学”理学其实就是道学,天道之学,如同佛家、道家一样有个大体系,对修道有不同的理解的就成为后世的学派,那个就不是我一时能讲得清楚的了!需要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研究,我不过开个头抛砖引玉罢了,哪里敢冒充高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