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心学讲座(完)

(2013-06-12 22:01:39)
标签:

文化

 

 

杨学思

 

         现代人讲解《传习录》很多人讲错了、、、误人匪浅,以自己现代人的见闻来解释《传习录》纯属瞎折腾,原因就是不了解传统文化,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所以阳明圣人心学在现代人的手中变成了哲学、心理学、生命之学,王阳明也就变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心里研究专家,和伟大的生命导师。

 

我为什么说他们错了?因为现代人读书很少深究文化源头、而只注意说文解字,这也是我在儒教修习群和阳明心学爱好者群,搞这个讲座的原因。他们错在什么地方?例如:

 

讲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讲阳明心学离不开一个“立志”,这个立志并不是立下一个雄心壮志而是立一个“天理”,曰:“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何为“天理”?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解释“天理就是一个未发之中!”何为“未发之中”,“中”前面加个未发这个限定条件是什么意思?和道家那个中是一样的吗?

 

又得转回到《中庸》一书了,“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发之而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这是儒家的“中”儒家的“中”是一个中正之道!道家中一般分两种:念头不起处即为“中”或道家中派“念头发动处即为中”,有些人以为道家那个“中”就是儒家的“中”那是一个误会,是读书不精的表现。

 

那么,儒家的中正之道有什么特色呢?《易经》中正之道和《中庸》一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理解阳明先生所谓立志就是立一个天理,天理就是一个未发之中呢?未发之中出自《中庸》一书“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一语,在“未发”前面街上“喜怒哀乐”一语,这就是暗示两点:

 

A、我们有喜怒哀乐那不是未发之中;

   支持的依据:《大学》有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B 未发之中和喜怒哀乐是有很大关系的,是针对喜怒哀乐而言的!我们喜怒哀乐那是情感情感是有偏倚的,而未发则是不偏不倚。《中庸》第十章:子路问强就是最好的证据。

支持的依据: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两则材料都证明,修身在于正心由修身而治国平天下,推己及人就是大学、中庸二书核心,哲学、心理学并不是这两本书的本质,正心在于生命中的不偏不倚的心态,而这一种心态在于格物去欲,回复“本心”(王阳明所谓良知),就是儒家修之道。

   具体儒家修习方法如何,实践要到宋儒理学、明朝心学中去吸取营养,体正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被人告诉只能停留于表面,干脆不说了,阳明心学的几个难点都在这里了,这个讲座不是代替读书而是避免同好走歪路,路当然只能自己走,整个讲座完毕。谢谢儒教修习群的各位朋友和阳明心学爱好者们的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