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讲座(完)
(2013-06-12 22:01:39)
标签:
文化 |
杨学思
我为什么说他们错了?因为现代人读书很少深究文化源头、而只注意说文解字,这也是我在儒教修习群和阳明心学爱好者群,搞这个讲座的原因。他们错在什么地方?例如:
讲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讲阳明心学离不开一个“立志”,这个立志并不是立下一个雄心壮志而是立一个“天理”,曰:“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何为“天理”?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解释“天理就是一个未发之中!”何为“未发之中”,“中”前面加个未发这个限定条件是什么意思?和道家那个中是一样的吗?
又得转回到《中庸》一书了,“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发之而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未未发谓之中”,这是儒家的“中”儒家的“中”是一个中正之道!道家中一般分两种:念头不起处即为“中”或道家中派“念头发动处即为中”,有些人以为道家那个“中”就是儒家的“中”那是一个误会,是读书不精的表现。
那么,儒家的中正之道有什么特色呢?《易经》中正之道和《中庸》一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A、我们有喜怒哀乐那不是未发之中;
B 未发之中和喜怒哀乐是有很大关系的,是针对喜怒哀乐而言的!我们喜怒哀乐那是情感情感是有偏倚的,而未发则是不偏不倚。《中庸》第十章:子路问强就是最好的证据。
支持的依据: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