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学习有三个层次:德分用、体、心三个层面

(2013-05-18 22:39:20)
标签:

文化

        

儒家学习有三个层次:德分用、体、心三个层面。

 

    杨学思

           (发于儒教修习群)

 

一 、德之用——人伦道德为立人之基石、和谐之起点

 

 

 

    对大多数人来讲儒学就是个道德修养的问题,此为德之用,伦理纲常社会道德是儒家的基本功用,儒家讲究以德治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德为基础,德为道之基,德为人之本,没有道德之人治理天下就会有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道德的基本法为礼,礼的基本核心为理、也就是道。守礼是做人的基石,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要遵从这一基本的原则,如果不这样就会给人际关系造成麻烦,给社会造成危害;当然这里的守礼是对于人最起码的尊重,人都需要被尊重、长辈上级更是需要如此,小辈不懂礼就会爹妈不疼、长辈不爱;下级不守礼就是犯上,这个人就要倒霉了!所以晚辈、下级守礼是一个自我保护。

 

 

 

     德不仅仅是对下级和晚辈的要求也是上位者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对上层的要求,一个上辈或位尊者无德、失德就失去尊严无力号召和领导别人,也许当面不敢顶撞但是背后的流言蜚语足以让这类人身败名裂,就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够格!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称王之后、看不起家乡一起劳动的贫贱之交,结果陈胜最后落得,脑袋都被马车夫割掉;受人鄙视还怎么管理、结果就是一团糟,拿枪杆都镇压不住,更不要说权利了,这样的事例历史上比比皆是,最后落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可悲下场。

 

 

先写这一部分吧!有时间再写。

 

 

各位同修,棋剑在昨天我们讲到道之用为礼,这是最低层次,今天则要讲道之体,何为道体?讲这些还是把几年来的读书笔记给大家: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大学》《中庸》两书为修儒者必读的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纲领性著作。《大学》是儒家的纲领,《中庸》为心法《大学》就不多说了,在层次和方法里提过很多。《中庸》子思唯恐儒家修炼之心法失传,又当心误传故留下了本书。原话已经很明白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什么东西能让人受用有不能尽者?道业才能这样,很多人怀疑我的儒学另搞一套,儒家没有“道”早就完蛋了,搞哲学、社会学的人只见其用,不见其本源之“中”之一字。我国固然没有西方国家的哲学,西方那里又有中国的圣人心学呢?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自卑,大可骄傲自豪。

 

     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天下学人。不知此中是个什么物事,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谓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或谓咽喉,或谓两肾中间,执守幻身穴窍,此兼非也!

 

     我们看古书中的记载,此处系引用《周易阐幽》。

    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篆文中字从○、从|,在人即秉[]之良,为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者是也。 ○中有|,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O之当心。

 

   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亏损,日亏日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一有失,性命无本,形虽动而神已丧,焉能长久乎?我教圣人,以中为本者;欲人执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静坐吟》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天心。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穷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不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萧天石先生已经守中法要中将儒家的“中”讲清楚了:“中为道体,此中道不但为中华文化道统之所系,且亦系圣圣相传之心法所系。《论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张。’舜亦以命禹。”是以《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是历史上有名之十六字心传。

   

   如何找到那个“中”之本体?《尚书》讲允执厥中后人简称“执中”,孔子讲守仁,《孟子》里面存心养性,《大学》讲格物正心,《中庸》讲存诚,程子讲涵养,王阳明讲良知本质都是儒家修身功夫,气功两个字太过浅显低俗,气学后天之学,不足以形容心学之万一,心学先天之学也!全然不在言语之中,全靠自己看书领悟和身体力行,儒门的师兄只能打哑谜一般讲学,如何飞身一跃而过,全在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引用以一句话来结尾: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坐着看书、路边思考,行住坐卧兼是悟道之机也。若人能于此等处留心,极深研几,就正于真师,认得真正之中。将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内,主登彼岸,绝不费力,从此直进大路,缓步而行,终有到家之日。(此处系引用《周易阐幽》)

 

 前面我们讲了道之用和道之体两个层次、其实这两个层次是分不开的,也叫体用合一,体用合一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至高的道德标准,如何理解?比如: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又说:“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解读仁:仁,是核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在个人修养上这里就是强调推己及人的思想,不去“私”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就是克制私欲,成全本我。克己私欲达到适度也就是《中庸》“中节”既天理。

 

 

 

   具体操作如何下功夫?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守静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湏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一眼?着,一耳听着,纔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鐡,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传习录上》,《王文成全书》卷一)

 

 

       这个就是体仁的功夫,也是孟子所传心法,按照王阳明的说法“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可以说是格物功夫。和佛老不同、心体光明自然道德润身,你说是能量也可以,黄中通理自然畅达四肢!存养功夫就是这样。

 

解读:智,也要从先秦思想来分析,智,性也,出自《韩非子·显学》,智者非私智而是良知。这个说的是修习下功夫的本体、怎么理解?看资料:

 

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多收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近来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洲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传习录下》,《王文成全书》卷三)

      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然应有之则,智者知也!这就是致知的实功,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依良知而行就是“集义”。

 

 

 

    解读:勇,儒家修炼的是"戒惧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意思就是害怕看不到的、恐惧听不到的,这是勇吗?

 

 

 

     是的!也就是要直面事物,不去逃避。儒家是用直面的刚猛办法来对付这些的,和尚往往要念“阿弥陀佛”闭上眼睛来解决,而儒家则是要看真切了、用“贞观”出自《易经》的办法来解决,贞观就是正观,用鲁迅的话就是“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儒家文化就是猛士文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都是儒家思想。

 

      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这是慎独功夫、也就是省察!

 

     儒家修炼之所以称为浩然正气,原因就是因为其中有一条道德主线,离开道德主线则无法修行,开口闭口仁人君子,小人。天道就是儒家的中庸法则,儒家修行修的就是这一个天然之则,生活中循道而行就是守礼,中庸就是极高明的办法——遵循天道。遵循天道就是以人应天、天人合一,这是心的层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