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功夫论的高度

(2013-05-13 07:59:07)
标签:

文化

        杨学思

 

       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提儒学,大家便都想到要学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既有圣人的修养,又有英雄的事业,更有高超的变通才能,什么东西都一学便会一玩就精、的确是全能的楷模,学王阳明、你知道其中有多少曲折艰辛吗? 只有无知的人才敢说学王阳明,像我这样研究历七年,懂一点反倒是不敢大言不惭了,大气也不敢出了、阳明心学背后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道。

 

    要把心学当哲学讲那是半路出家,只见其流、不知其源,如同盲人摸象,见头就说是象条蛇,见尾就说像梭镖,只有看懂宋明理学才知道王阳明在解答什么问题。如果只看王阳明不懂宋明理学,那是孤立的看待王阳明了,王阳明的心学本来就来自于理学,这一点不知道,实践一辈子,也不得其门而入,变成了盲修瞎练,需知阳明学的背后是宋明理学,理学的背后是中国传统道统心传。
 
 
    《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朝人把这四句话称为“十六字真传”。整个儒家文化,仍至中国文化就建立在“允执厥中”一句上面,儒家圣经《大学》《中庸》只是在解释允执厥中”,尧舜禹帝王之位相传的时候都要把这个“中”的心法传给接班人,孔子的学问来自文王、他一辈子的学问只在这个“中”字。我们中国的中就来自这里,这个“中”就是易经文化,扯远点老子道教修炼的也就是个“中'字,你知道这个才能和你谈王阳明。
 
        
 

        学习王阳明先要从北宋的儒学讲起,北宋以来由于排斥佛学的需要(就像现在保护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一样,是当时的一个时代潮流,儒生见面都要声讨一下佛学的入侵。)宋儒们开始对《大学》、《中庸》二书从修道的角度开始研究,你要排斥佛教总要拿出儒家的修身养性功夫吧?

 

     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把儒家的功夫“秀”一下,所以宋儒们一个个在研究道家、佛家修身养性功夫二十余年之后,往往自己开宗立派来讲儒学,这个光荣传统在明朝时被发扬光大,这个“复教保种”的运动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明朝灭亡,黄宗羲反对只谈性理、不研究经世学问,这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才算有所收敛,但是这种修身养性的学问还是被曾国藩等人实践一生。

 

   宋儒研究率性修道之大道学问,所以后来很多时候程颐先生又被称为道学先生,后来在修炼过程中他长期道德实践体验出来一个心得叫“天理”后人又开始把这一门修炼圣人的学问称为“理学”,朱熹把儒家的修炼圣人的功夫总结为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熹的修养圣人功夫心法。

 

    长话短说、程颐的学问叫“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出现了修身的时候的问题“敬义夹持,明诚两进”,朱熹不喜静坐认为是佛学和道家的东西,朱熹时代有一个进步就是想要把这套修法改进,他接受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用“敬”通阴阳,企图把“敬”当作唯一的修养功夫,然而对《大学》“格物”的解释却又说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最后能够豁然开朗。显然朱熹的格物说不是心性学说,而是把个人的修身养性和读书做学问当两回事了!以至于王阳明格竹子弄到吐血。

 

      到了王阳明这里王阳明用一个“诚”字解决了功夫论里面的敬、义两截的功夫修养问题,王阳明在解说这个问题的时候用“知行合一”一念知时既是行,来解决了这个知、行两截的“公案”。在修身养性方面又打出“破心中贼”的旗号,把孟子的本心学说在生活中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其实这就是孔子“守礼”的学问的创新,王阳明认为“礼者理也!”这也是宋儒所忽视的道德功夫。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王阳明晚年独提“致良知”,仔细的研读《传习录》会发现书中对“格物”这段公案的解释有很多,随着功夫体会的进步、王阳明对“格物”的解读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格物就是致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王阳明晚年的这一套修养功夫已经把宋明理学的诸多争议打归一处,“敬义夹持,明诚两进”,在王阳明这里已经是一回事,他用“良知”沟通了知和行之间的分裂,他的“致良知”把“敬”“和”义内外给打通了,他认为良知就是一个宋儒讲的“天理”、就是《大学》所讲的“未发之中”,由良知发出的行为就是“发之而中节之和”,把内“中”外“和”给联系到一处,所以后人称他是打通内外的第一人,王阳明把内圣之学和外王之学联系和打通了,在学术上超过了孔子、孟子之处就是这里,把传统的儒家存心养性的修养功夫和经世致用的济世学完美和谐,使儒学回到经济之学的轨道上来,不再踏虚捣空搞静坐。

 

    王阳明晚年不再像龙场悟道时的收敛静养,在功夫论上他认为“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使儒家功夫回归自然之道,平平淡淡、不必去静坐,已经“默不假坐,思不待澄”完全去知良知一意本源。然而这打通内外的良知学问,其是我等庸碌之辈所能参透?

 

      初学儒家修养功夫能够用六证心法,一步一个脚印达到精思(惟精惟一)的境界,“”才可得而允执”,在完成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步骤后,才能懂得"良知"为“何物”,才有可能学习王阳明。我等要做的就是通过“存心'把"性体"养出来,去“允执厥中',至于打通内外,那既要看个人造化、还要看个人努力程度和命运安排,非是简易就能得到的,哪里有现成的“良知”,修圣人是古今第一难事,我没有本事踏这趟浑水,也给妄想之辈泼冷水,不要好高骛远!对现代人能修身养性就不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