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教修习第七讲  存养、省察、克制的实修

(2013-03-29 08:18:03)
标签:

文化

               杨学思
 
    如同孙中山所认为的、三皇五帝、文王、孔子、孟子一系是中国正脉的道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修身只不过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传承这一文化是每个中和儿女的责任,我虽不才、却也知道传承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民族心理基因,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所以继续承担责任了!
 
 
     如同曾国藩所言:静坐中立志,如冬至一阳初生,如谷粒孕育胚芽。身体如鼎之镇,神明如日之生。静坐心有所主,覆阴之下一阳生则可以入手其它三种方法了,存养、省察、克制,不必静坐了。当然静坐只是权法、是为心有所主、非如同道家、佛家的静坐功夫,儒家入世需在事上磨乃有益、佛家都讲“不磨不成佛。”何况在事上修炼的儒家!儒家要磨到心明如镜、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才算有成!
 
     那么入手方法如何?我们不妨从先儒们的书籍中汲取营养、要胜过自己瞎扯和专家教授的哲学研究。选录如下:
 
   

存养

存心养性”的省略。保存本心,培养善性。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

出处:朱熹《答何叔京书》:“二先生拈出敬之一字,真圣学之纲领,存养之要法。”陆游《存养堂为汪叔潜作》诗:“三旌五鼎俱妄想,致一工夫在存养。”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焦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而解,皆无许多病痛"。所谓"存心、养心",是专指心而言。从另一面说,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省察

  苏东坡《黄州安国寺记》:“间一二日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 朱熹认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正当于平分界处理会"。因此,一方面对天理来说,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另一方面对人欲来说,他提出"省察"的工夫。他同意他的学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涵养对省察可以起推进作用,"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他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认为不良环境及一切物欲蒙蔽以至于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丧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却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是随时清醒、

 

集义

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朱熹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