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典籍] 儒家的性命双修

(2011-11-09 08:33:27)
标签:

杂谈

 
本帖最后由 erwb263 于 2011-11-9 08:23 编辑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儒家先炼性,后练命。由心性的修养开始到人与天合(天人合一)的时候,就进入命功的层次了, 儒家修的是性命合一之道,每次进步都是一个太极循环,性命是合一的。

可参考《参透性命的儒家气功》和萧天石的《道海玄微》。
   内圣功夫,全在从心性起修。心性之修持炼养,二者功夫只是一个,举心则性在,举性则心在;修一得二,修二得三,综三合一,复归于无;守一生三,复妙及万;其化无穷。
   具体而言:

1 儒家道家在这方面差异很大,儒家认为:礼不复,心不存,所以儒家直入性功。(不复礼,欲其得养天地浩然之气,得致万古常真之知,犹蒸沙而欲其成饭,不可得已!)

2 世人皆曰三纲领,实则圣学只明明德一着,功夫只止至善一着。 明明德者,明我之明德也,为内圣功夫。

3 儒家还认为:先天一,后天一;亦即先天道,后天 道;无二无别。故云其为物不二,而其生物不测。不原其交泰之道,何能有此?最后修止之法。一曰系心止法:系心一处,不使放失,一放即 收,使勿散乱,久久自伏;此亦名系心守窍法。一曰克心止法:起念即克,有想即制。此为克念为圣,与克己复礼归仁之功。
   以上为儒门修复(复性功夫)功法,亦犹道家之修返还功夫。

    儒家命学罕传,夫子于性与命与天道,均罕言之,自孟子而后,此学或几乎绝矣!唯儒家非无命学,且其起源甚早;如《易·说卦传》 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为孔门圣学对于性命之一贯心传。故下章紧接而详阐之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即为合天道、地道、人道而一之;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配天之道, 极其功以至于命,方为圣学之极致,也是儒家的命功。

      儒家的命功是天道(天命),孔子50而知天命,50岁能够看懂天道,这个层次不可测也,我不敢奢望啊!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儒家先炼性,后练命。由心性的修养开始到人与天合(天人合一)的时候,就进入命功的层次了, 儒家修的是性命合一之道,每次进步都是一个太极循环,性命是合一的。

可参考《参透性命的儒家气功》和萧天石的《道海玄微》。
   内圣功夫,全在从心性起修。心性之修持炼养,二者功夫只是一个,举心则性在,举性则心在;修一得二,修二得三,综三合一,复归于无;守一生三,复妙及万;其化无穷。
   具体而言:

1 儒家道家在这方面差异很大,儒家认为:礼不复,心不存,所以儒家直入性功。(不复礼,欲其得养天地浩然之气,得致万古常真之知,犹蒸沙而欲其成饭,不可得已!)

2 世人皆曰三纲领,实则圣学只明明德一着,功夫只止至善一着。 明明德者,明我之明德也,为内圣功夫。

3 儒家还认为:先天一,后天一;亦即先天道,后天 道;无二无别。故云其为物不二,而其生物不测。不原其交泰之道,何能有此?最后修止之法。一曰系心止法:系心一处,不使放失,一放即 收,使勿散乱,久久自伏;此亦名系心守窍法。一曰克心止法:起念即克,有想即制。此为克念为圣,与克己复礼归仁之功。
   以上为儒门修复(复性功夫)功法,亦犹道家之修返还功夫。

    儒家命学罕传,夫子于性与命与天道,均罕言之,自孟子而后,此学或几乎绝矣!唯儒家非无命学,且其起源甚早;如《易·说卦传》 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为孔门圣学对于性命之一贯心传。故下章紧接而详阐之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即为合天道、地道、人道而一之;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配天之道, 极其功以至于命,方为圣学之极致,也是儒家的命功。

      儒家的命功是天道(天命),孔子50而知天命,50岁能够看懂天道,这个层次不可测也,我不敢奢望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