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吊》读后
(2016-01-12 13:25:38)
标签:
女吊读后鲁迅复仇精神 |
分类: 鲁迅-唐宋传奇-散文读后 |
《女吊》,鲁迅,作于1936年9月19日到20日。
1.先生对于鬼物民俗颇有兴趣。《朝花夕拾》中多有涉及,尤其是那篇《无常》。
在上饶,大家常说的鬼有:吊颈鬼,水浸鬼(又叫水猴子),雷打鬼,乞债鬼,短命鬼。
2.先生对于鬼物民俗的写作,是有些民俗研究。但不仅限于民俗研究。主要是发扬隐藏在民俗中的精神意蕴,所谓民气。
3.开头引用一句“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为全文定下基调。
4.写女吊而并不仅限于女吊,信马由缰,考古典,讲绍兴,说社戏,点男吊,然后几重铺垫,全文已去了一大半,这才说到女吊。一个亮相,很抓人:“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垂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了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新字。”
5.交待身段后,就是脸孔。“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
6.然后是唱腔:“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唱道:奴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7.文中多用今典,如高长虹所谓纸糊的假冠,“前进”的文学家,“战斗”的勇士,文章最后还不忘杀个回马枪:“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绝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贴肯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_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
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