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读后

(2014-11-26 16:27:57)
标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

李白

李华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读后

分类: 诗词读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發。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髪弄扁舟。

 

1. 这首诗,早读过,一直云里雾里。始终不明白。即使现在读起来,还是奇怪地弄不明白,即使翻了一下网上的多篇赏析文章,依然疑窦重重,思路上讲不通。看来是,沉积在这首诗上的灰尘太多太厚,尤其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需要好好考证一下才行!

 

2. 翻出《李白选集》(郁贤皓先生 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解决了几个问题。p296-298

(1)题目就不对!人名也不对!

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才是真正的诗题!

——李雲,《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有记载,乃敷城郡公李诞孙,嗣敷城郡公,未署官职。时代相当,当即此人。

——李白另有《饯校书叔雲》诗,有“喜见春风还”等句,与本诗非同时之作。

——李华,《旧唐书.李华传》:“天宝中,登朝为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又《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华出使,劾按不桡,州县肃然。”

——本诗系年:天宝十二、三载(七五三、七五四)秋在宣城作。李白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本诗系年与李华宦迹吻合,时代相符,因此,本诗题目当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从诗歌内容上来说,根本就不像是饯别诗,害我使劲往“饯别诗”上去靠,根本行不通!还产生许多曲解!

这首诗本来就是歌行体,所以作“登楼歌”非常贴切。

二者区别,饯别一定要从对方说起,时间地点景物情绪愿望等,一样不能少。

这首诗基本上是自说自话,与饯别诗完全不搭调!

 

(2)蓬莱文章

也是相当难以理解。

学者以为用典。《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一说是饯别李云,曲解为指代李云的文章。因为常用“蓬台”、“蓬阁”指代秘书省。而校书郎即属秘书省。推理不能说不通,但关键是前提不对。

 

郁贤皓先生以为,“借指汉代”。似乎也于义未安。指代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

字面上,还以为是讲游仙文章。也是讲不通的。

“蓬莱”与“文章”很难搭得上!“文章”没问题(与建安骨、与小谢都相关),“蓬莱”关系不明指代勉强。也许如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等所云“蓬莱”为“蔡氏”之误。

      似乎也有点勉强。看来还需要找到其他证据——李白全集中对蔡邕的描述,以及蔡邕文章的评价。否则还是难以服人。

 

     ——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存疑吧。“蓬莱文章”就当“大好文章”来理解好了。

要我说,要和“建安骨”三个字相称,应该是“秦汉文章”较为妥帖。“秦汉文章建安骨”很通嘛!

(我再找找相关证据,版本依据没有,但是印象中,李白对于秦汉之风很是仰慕的!)

 

(3)“中间”也成问题

什么和什么的中间。

郁贤皓先生以为“此句谓从汉至唐,中间谢朓诗最清新秀發。”

这个解释最可采!基本上可以解释得通。其他解说,根本就避开“中间”两个字!

(彻解,应该找到“中间”的相似用法例证才好!)

 

(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讲什么?

郁贤皓先生:(“蓬莱文章建安骨”)此句谓李华的诗文具有汉魏风格。

但对“中间小谢又清发”这句,没有明说,按思路来说,也许意思是指,这句是说李白自己的诗文。

大多数解释也是这么说的。

这也是不通的!说自己的诗文达到仰慕者的水平,哪里会这么说?

还是安旗先生的说法近似可通:

 

——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 '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我以为,这句主要是讲“谢朓”!此联承接上联末字“楼”,因此独标举“小谢”,因为登的就是谢朓楼。表达格外欣赏之意,而并无相互论文的意思。即《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末联所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之意。即向谢朓致意!前面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是衬托语,汉魏文章风骨人所周知,六朝文章则谢朓独清發。

 

3. 其他就不需要什么考证了,需要的是涵咏,寻找内在的思路!

 

“俱怀”联,是说登楼感受。“壮思飞”,自然就“览明月”。

随后,急转而下,“抽刀”联,说“愁”而已。即下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起兴!

“明朝”句不过是顺着说说而已。 表达一下激愤情绪!好比说,还不如死了算了,不是真的要去死!

 

4. 这么分析下来,这首诗好理解多了。

 

——起手不从当下景物,而是从当下心情、情绪出发,并推向整个人生,自己的人生,突出一个“烦忧”!

——转折到当下,此时此刻,长风秋雁,酣高楼,此地也。突出一个“酣”字。

——再转,接住“楼”字,点出“小谢”,此楼也。

——再接住“酣”字,逸兴思飞——览明月。

——再转,起兴——“愁”,接住开头“烦忧”!

——承接开头“人生”,不称意!

——最后结于归隐。

 

5. 两个发,一个是清發,一个是散髪。

 

2014/1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