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水在-正严本衡
水在-正严本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78
  • 关注人气:2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行霈《咏柳赏析》读后

(2014-01-15 16:42:37)
标签:

鉴赏能力提升途径

袁行霈

批判

初一语文

咏柳解读

分类: 诗词读后

《<咏柳>赏析》(袁行霈),初一语文第一册第21课。

一 相关说明

1. 能在初中课文中编选一篇学者的“赏析”文章,是很不错的,中学生的确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2. 多年前与袁行霈教授见过一面,辛弃疾研讨会(上饶)。后来买过他的《陶渊明集笺注》,功力深厚。

3. 一首绝句,难倒大教授,不算稀奇。

4. 诗无达诂。但仍可接近,仍有方法可以接近。

二 二十年读懂一首诗

生来愚钝,对很多东西茫然无知,也无处求解。小学第一次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根本不懂,觉得一点也不好,大白话,根本不觉得好,什么碧玉妆成,什么绿丝绦,都不懂,更无法理解春风剪刀的比喻,不知道怎么个比法,不知道怎么个妙法。

一直到二十年以后,三十岁左右,一时好奇,偶然地凑近柳枝,仔细观察初生绿柳的细叶和柳絮的时候,瞬间明白了。

三 我的解读

1. 一二句写形摹色。抓住两点,一是色绿,二是枝垂。

(1)关于色绿,用了“碧”“绿”两个相近颜色字来强调(犯忌)。

(2)新生柳树的那抹新绿,也是很有特点的。所以用“碧玉”来强调那抹新绿的莹润光彩。

(3)“玉树”“玉叶”,都是成语,是很平常的比喻,与小家碧玉毫无关系,袁教授扯远了。

(4)之所以说“妆”,是因为柳叶比较细碎,是妆点的意思。妆成,也就是用细碎碧玉妆点连缀而成的意思。

(5)关于垂枝,用丝绦来形容,丝绦就是丝带,一股一股编起来的软松松的,特点一是细长,二是轻软,用来形容柳枝比较贴切。

总之,这两句基本上比较切物,切合对象。谈不上什么巧妙,大致合格就可以了,因为重点在下面。

2. 三四句,惊奇+追问+回答。主要写对初生柳叶的惊奇惊叹,以及对其来由风趣机智的回答。

(1)仔细观察过初生柳叶,印象深刻。初生柳叶,柔嫩有如纤纤细指的,娇俏有如美女唇形,同样的弧度、曲线,一簇一簇的,错落有致,精巧娇俏,的确令人惊叹!

(2)实际上是对大自然生命的一种惊奇,是对大自然美好的一种发现!

(3)第三句,有了惊奇,自然就会对美好的来由发问、追问——这活计是谁干的?是谁裁剪而出?谁有这样的巧手?谁有这么灵巧的手艺?

(4)回答是“春风”!这种回答,非常精准,非常巧妙,充满着智趣!这是一个聪明的,出人意料的,切中深意的,而且不乏风趣的回答,问得奇,答得妙,所以说是巧妙。

3. 像咏柳这样问奇答妙的实属罕见。

答妙的:(尤以前三例,神韵近似。)

——松下问童子的对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卷帘人(海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问奇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怀古)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人有病,天知否?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总之,三四句千古名句,欣赏的到底是什么?旨趣在哪里?是对生命的惊奇,是机智风趣对答的智趣。你要说赞美春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重点不在这里!

其中智趣,惊叹大自然造化之功,殆同于人工之奇巧!

四 鉴赏能力提升途径——到相似情境中去感发!

1. 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不是光靠字面的解释,当然识文断字是基础。

2. 鉴赏能力的提升,主要靠生活经历,靠思维能力,靠对生活的理解,靠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

3. 这首唐诗课,应该像邹韬奋先生主张的那样,到田野中去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4. 要害就是——要与作者处于相似相同情境中去体会,去感发,去领悟其中真意!

真正学习,应该带孩子在春天,到郊外,面对真正的柳树柳枝柳叶,沐浴在春风中,去观察去学习去发现去体会去感发!

五 关于袁行霈先生的赏析

1. 皮相之论,臆想之说,写得并不高明。旁征博引,玩弄概念,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但实际上是脱离生活,脱离感知,强为解释,苍白无力,所以於作者的真意,茫然不晓,只能一味说妙(你就是对我说一百个妙,也不能说服我),添加个人臆想来代替解释,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东西!这不是引导,反而是一种遮蔽。以为瞎想就是欣赏,害人不浅!

2. 编者震怖于作者大名,而毫无鉴别能力。课后问题,变本加厉:诗人在后两句上换了一种写法……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前两句的艺术境界是什么?后两句新的艺术境界是什么?)

什么艺术境界,纯粹胡说八道!拿根本就没谱的东西来问我,还不把人逼疯了?!现在学生可怜,最可怜的是学的尽是这些没用的东西!折磨人的东西!想来而有切肤之痛!

2014-01-15

【附录】

《咏柳》赏析(袁行霈)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用一个比喻形容柳树的丰姿。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碧玉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碧玉,又是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的名字,乐府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在诗人的想象里,也许觉得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一般。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上句是写柳树给人的总的印象,这句是具体地写柳树,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最足以代表柳的特征了。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用笔很巧妙。

  第三句和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进而描写柳树的嫩叶。诗人设问:那细细的柳叶儿是谁裁出来的呢?噢,原来二月的春风好似剪刀,这一树碧玉,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就是她的杰作啊!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