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格涅夫《初恋》读后

(2012-12-22 19:41:58)
标签:

屠格涅夫

初恋

文言译本

婚非所爱

爱不成婚

分类: 欧著读后

《初恋》,屠格涅夫 著,其中“文言译本”,陈嘏 译,“白话译本”,丰子恺 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旧译重刊”系列之一。

 


早就读过萧珊的译本,读得不甚了了,没有很深的印象,文字意境当然很美。

昨晚偶然翻到这册旧书,又读了一遍。这本书两个译本,读文言译本的时候,觉得其辞气若聊斋,行文絜美,而多有缺译(与白话译本对照);气息浓郁,而意思隐晦。而丰子恺的白话译本,读起来顺畅显豁完整多了,但仍然觉得混乱不堪,不知所云,迷惑不解。

 


开始以为,这部小说类似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是铺陈16岁的少年初恋的情愫——少男迷恋21岁成熟女子,这很正常。这种情感,似乎在年少,也曾有过。萧萧西风起,怅怅念兹情。

然而,小说中又混杂了父亲与贵族少女的私情“丑闻”。这就把主题搞得有点混乱了,这就把几个人物的面目都搞得有点混乱了。原先觉得好像有一点——谴责其父亲“不伦之爱”的意思。

直到翻第二遍的时候,才弄清楚,这个短篇小说的内在脉络。

 

真正的主人公是21岁的贵族少女蕊娜伊达(而不是讲述者“我”)。

重点写的是初涉人世的少女的初恋。自由、真挚的精神,对爱情的追求和献身,以及挣扎,令人叹息。

(借稚嫩少男的初恋来写成熟少女的初恋)

——在当时情况下,就她那样的家庭条件,即使像她那样美貌迷人、有较高的修养、对爱情有追求而且不乏勇气的少女,无法获得真正的爱情!

(婚非所爱,爱不成婚,似乎是爱情小说的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16岁少年,在21岁成熟少女的眼里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童。尽管孩童对她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但并不能让她感到满足。

成熟少女需要的是尊重她的,能征服她的,她所仰慕的对象,而不是被人仰慕。她所需要的爱情是“以牺牲为甘美”,而不是初恋的“甘美”本身。

——蕊娜伊达一次对“我”吐露心声:“我决不喜欢我眼下的人。我需要一个能够支配我的人。...但是,谢谢天,我希望我决不要逢到那样的人!我不愿受无论何人的支配,关于无论什么事情。”67页

一种既期盼又担心的矛盾的心理。


她有的是仰慕者,但是缺乏对手,缺乏对她的真诚。

她面对一对父子,无论与谁建立她的真正的第一次“恋情”都会陷入不道德的地位。

儿子有的是真诚、勇气,缺乏的是成熟、风度、风情。

父亲有的是成熟、风度、风情,但是缺乏的是真情、勇气。

一个二十一岁的家道中落的贵族少女,爱上一个四十岁的有妇之夫,并且有私情,当然是丑闻,当然是要被扼杀,为社会所不容。

 


还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对于父亲的行为,有的只是震惊,似乎并没有什么过多谴责的意味,还有同情其婚非所爱的成分,有欣赏其风度的成分,还有叹息这段不伦恋情的成分。

2)对于贵族少女的家庭居住环境,尤其是她母亲的教养,以及拥有众多追求者的恶劣的令人窒息的环境,要作为考量她甘愿成为他人情人这一行为的因素。

 


借十六岁的少年之口——对恋情正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来叙述故事,故意制造一种混乱的效果。让读者自己沿着“草蛇灰线”找线索,探索内涵。

明线暗线交织。暗线反而是主题,而明线反而是一个衬托。行文隐晦,隐约其辞,多用象征手法,技术高超。读一篇这么短(80页)的短篇小说,都不容易!


刚才用百度搜了一下别人的读后感。与我现在的看法完全不同,大约停留在我二十年前读萧珊译本的阶段,浮于表面、胡说八道、人云亦云的成分居多,连主人公和主题、内涵都没搞清楚,就开始乱发议论,乱煽情,缺乏自己的见解,不禁失笑。当然不是说我的看法一定对!


岳麓书社,出过一些好书,可惜总是错别字太多(这本书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古代的典籍、小说等,现在极少买它的书了。

 

2012-12-22

http://shopimg.kongfz.com/20110708/484/102vihQNt_b.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