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上靖著《孔子》读后

(2012-12-13 14:13:31)
标签:

井上靖

《孔子》小说

读后

杂谈

分类: 亚非拉读后

《孔子》 井上靖 著,刘慕沙 译,北京十月出版社,20101月第一版。

 

1.  已经读过井上靖三部作品。《天平之甍》、《孔子》是早年读过的,颇生感动及仰慕之情;《风林火山》最近才读,也是印象深刻,不容错过!还有《敦煌》、《楼兰》没有读过。

 

2. 《孔子》已经有一册旧版的,人民日报出版社,九十年代出版的。

旧版有井上靖《前言》,犹记《孔子》中的讲述者“蔫姜”之名是夏衍先生给起的,还有作者几经入中国考察孔子遗迹、当地风土的情形。

这些新版都没有交代!是很大的缺点。

 

3. 这篇小说,让春秋时期的风土人情、各种场景活现出来,把孔子及其弟子写得音容宛在,功夫不浅。小说家之心真是难以蠡测。

 

4. 作品中融汇了井上靖许多读孔的体验在里面,融入了作者许多对人生的思考实践。P230

作者忖度圣人之心,对于孔子有较深解悟(如“凤鸟”p190),还能有所发挥(如“何为至佳探究之道”P174),必定是反复沉吟其间,沉浸其中,然后超拔其上,加以剪裁,始得以小说出之。

实际上是从孔子学说的几个重大主题出发,对《论语》作了系统的梳理,重新编排,融会贯通,随意所之,反复致意,不避重复。

 

5. 主线是以一个虚拟的“杂役”——蔫姜,通过讲谈孔子及其弟子的“嘉言高行”,(辅以蔫姜个人经历),来结构全篇。同时讲述时令上,遵自然之节律,由初夏至深秋,分五章来宣讲孔子之德。

这种由一个虚拟人物来讲述传主的方式,西方人常用。如英文《莎士比亚》就由莎士比亚的一个童年同伴来讲述莎士比亚的人生经历。

 

6. 作品中揉合了《左传》及大量相关记述,以《论语》之精神通贯其中,融入了较多《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并且对于其中涵义加以阐述(虽这些阐述在我看来未必尽是)。

出现了较多孔子师徒之间论辩的场景,有些类似禅宗机锋情形。

 

7. 即使不熟悉《论语》,阅读井上靖的《孔子》也可以有较多感悟和启发。

正如井上靖所言:“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孔子那无穷无尽的人格魅力与《论语》中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有如大地一般无边无际。”

也许不熟悉《论语》,读《孔子》可能会带来更多感动。

这回读《孔子》的开始阶段,老想书中引用的孔子的话出自哪篇哪章,解释得对不对,都变成考证了!破坏了阅读的心境,妨碍了沉浸其中的乐趣。后来完全撇开以后,当作小说来读,才读得更有味道。

 

8. 日本对于《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与应用,涵泳功夫不浅,而且形成传统,其风气、精神都浸润到语言、生活、工作中去了。最经典的例子是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

 

9. 小说语调温和舒缓,行笔沉静温婉,蕴含深意。

地方风物、景物的描写,巧妙穿插,精爽动人。如:

提起蔡国,浮现眼前的仍是灰蒙蒙的一片土屋聚落和围绕四周稀稀落落的桐树林,还有桐树林那一头的汪洋汝水,内心不禁肃然。p8

 

10. 刘慕沙先生的翻译好极了,功力深厚,非常人所及。

 

201210月,在火车上读毕。

 

【补】

 

    找到那本旧版《孔子》(人民日报出版社),有几样,新版不及:

    1. 封面 有井上靖的题字“孔子”及图章“井上靖”,都很不错。

    2. 扉页有汉砖画,典雅。内容见过,似乎是朝觐天子。

    3. 内页有井上靖近影,清瘦而温和。以及作者简介。

    4. 内容多出:

      (1)井上靖《致中国读者》

      (2)诗人林林《<孔子>读后》

      (3)译者郑明钦先生的《译后记》

    5. 199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14-1-28



 

附录:


井上靖之《孔子》读后感

为女儿学英语(孔子吧 百度贴吧)

2010-12-3


在写这篇感想的时候,内心很煎熬。这种煎熬就是,我为什么要去看这本书,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千载之下让人怀想感念不已的人物。我曾经想过永生这个伪命题。永生,当然不是肉体的永存,而是往日的某种思潮被今人奉为圭臬,仿若附体之幽灵。
    也许伟大的人物早就看破了生死轮回。这世界上唯一永生的,就是变动。用这种意念活下去,或者会好很多?
    扯得太远了,还是回到孔子 这本书吧。

    井上靖先生的照片很干枯,人老了的时候就会显现出这种枯槁的迹象,仿佛生命力抽空离去,这是令人感伤的事情。很多年以后,我终于从一张祖孙情的照片上悟出生命的轮回,回环的美好。夕阳与朝霞,枯叶与新芽,并行不悖,让人敬畏感叹。

    怎么样才算是一流的小说家呢?我一直在寻觅一个能够替我思考,能够把灵魂交付,能够带领我到达无限涅盘的笔。得之,我幸。井上先生的文笔像是一支流淌过很多年的大河。不急不躁,从容平缓。小说家选择了一个很谦逊的角度来展开故事。期待作者会缓缓拉开春秋时期的煌煌大卷,战争,贵族,游说之士,平民,风土人情,然而我错了。小说家仅仅选取了孔子在陈蔡三四年间这段人生最困厄的片段来展开思索和记述。作家虚拟了一个杂役后学的身份来对孔门众人观察。好的小说犹如电影,是十分注重节奏的。小说里的每讲一段孔子言论或是事件,就会留给读者思索的缓冲时间,以“今天就说到这里”等语来作结,张弛井然。与很多叙事的小说不同,《孔子》这本书以思索孔子言论为主,在塑造人物和故事架构上并没有花费心思。我想每一个读过论语的人,对孔子,子路等人的性情大致都有一个感受,这也许是作家觉得没有必要大非笔墨的原因。作家安排了很多孔子研究者,并详细抄录了很多观点,看上去更像是儒学内部的争鸣。小说有一条明显的主线,那就是对于和平的渴望,对故土的思念。心灵需要栖身之所,灵魂需要安放之处。作家对于楚国的态度很微妙,顺带点出他对于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的政治诉求的解读。这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但那就不是我能分析得了的。

    也许是出于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敬仰,感觉得出作者是在以相当敬畏的态度来写作。关于孔门的记述描写相当严谨,紧扣史料。但这样处理的后果让人觉得太过拘谨,不够挥洒。或者把这本孔子看成作者自己对于“仁”,“天命”等儒家概念不断深入解读更好。


 

 http://ec4.images-amazon.com/images/I/61MGhwH9AQL._AA1500_.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