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著《孔子》读后

标签:
井上靖《孔子》小说读后杂谈 |
分类: 亚非拉读后 |
《孔子》 井上靖 著,刘慕沙 译,北京十月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1.
2. 《孔子》已经有一册旧版的,人民日报出版社,九十年代出版的。
旧版有井上靖《前言》,犹记《孔子》中的讲述者“蔫姜”之名是夏衍先生给起的,还有作者几经入中国考察孔子遗迹、当地风土的情形。
这些新版都没有交代!是很大的缺点。
3. 这篇小说,让春秋时期的风土人情、各种场景活现出来,把孔子及其弟子写得音容宛在,功夫不浅。小说家之心真是难以蠡测。
4. 作品中融汇了井上靖许多读孔的体验在里面,融入了作者许多对人生的思考实践。P230
作者忖度圣人之心,对于孔子有较深解悟(如“凤鸟”p190),还能有所发挥(如“何为至佳探究之道”P174),必定是反复沉吟其间,沉浸其中,然后超拔其上,加以剪裁,始得以小说出之。
实际上是从孔子学说的几个重大主题出发,对《论语》作了系统的梳理,重新编排,融会贯通,随意所之,反复致意,不避重复。
5. 主线是以一个虚拟的“杂役”——蔫姜,通过讲谈孔子及其弟子的“嘉言高行”,(辅以蔫姜个人经历),来结构全篇。同时讲述时令上,遵自然之节律,由初夏至深秋,分五章来宣讲孔子之德。
这种由一个虚拟人物来讲述传主的方式,西方人常用。如英文《莎士比亚》就由莎士比亚的一个童年同伴来讲述莎士比亚的人生经历。
6. 作品中揉合了《左传》及大量相关记述,以《论语》之精神通贯其中,融入了较多《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并且对于其中涵义加以阐述(虽这些阐述在我看来未必尽是)。
出现了较多孔子师徒之间论辩的场景,有些类似禅宗机锋情形。
7. 即使不熟悉《论语》,阅读井上靖的《孔子》也可以有较多感悟和启发。
正如井上靖所言:“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孔子那无穷无尽的人格魅力与《论语》中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有如大地一般无边无际。”
也许不熟悉《论语》,读《孔子》可能会带来更多感动。
这回读《孔子》的开始阶段,老想书中引用的孔子的话出自哪篇哪章,解释得对不对,都变成考证了!破坏了阅读的心境,妨碍了沉浸其中的乐趣。后来完全撇开以后,当作小说来读,才读得更有味道。
8. 日本对于《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与应用,涵泳功夫不浅,而且形成传统,其风气、精神都浸润到语言、生活、工作中去了。最经典的例子是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
9. 小说语调温和舒缓,行笔沉静温婉,蕴含深意。
地方风物、景物的描写,巧妙穿插,精爽动人。如:
“提起蔡国,浮现眼前的仍是灰蒙蒙的一片土屋聚落和围绕四周稀稀落落的桐树林,还有桐树林那一头的汪洋汝水,内心不禁肃然。”p8
10. 刘慕沙先生的翻译好极了,功力深厚,非常人所及。
2012年10月,在火车上读毕。
【补】
2014-1-28
附录:
井上靖之《孔子》读后感
为女儿学英语(孔子吧 百度贴吧)
2010-12-3
在写这篇感想的时候,内心很煎熬。这种煎熬就是,我为什么要去看这本书,为什么呢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