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若致一』读聊斋体会作者薄松龄的现实生活
《聊斋志异》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它在当时以及后来对于读者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喜欢读小说的人群里,对于小说口碑极佳的有两部,分别是《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它们从艺术形式到作品质量都是别的小说无法比拟的,前者是长篇巨制,后者是短篇组合,是文学界两个不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出生在明朝末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那时,官吏是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因为科举考试不分出身和门第,所以吸引了所有想通过这种途径走上仕途的人,蒲松龄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蒲松龄是如何从一个积极备战科举考试的秀才到写出备受后人称颂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呢?
蒲松龄出生时,家境还算富裕,蒲松龄的父亲曾经是个读书人,后来弃儒从商,家道殷实,蒲松龄小的时候,在这样优裕的环境下确实好好的读了书,在十九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并且是取得省、府、道三次考试皆为第一名的好成绩,这给蒲松龄为以后进军举人的考试增强了信心。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与兄弟们分家另过,蒲松龄分得的家产很少,从此生活困顿起来,加上四个孩子相继出生,蒲松龄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不得已蒲松龄从此开始了乡村私塾教师的工作,这也是他一生从事最久的一份工作。
一边为生计忙于私塾的工作,一边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举人考试,这样的考试蒲松龄一生大约参加过十次,也就是说他把人生中不少于三十年的时间都用在了考举人的努力上,可是每次的结果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可以想见,作为一个以科举考试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人,一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交替中度过,即使年过半百他依然如故,蒲松龄被考试折磨得走火入魔一般,但从来没有放弃对举人的追求。
以蒲松龄的才华并不输给那些考中状元的人,但他却屡考不中,其实是有些客观原因的,一是在准备考试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他必须做着私塾里的一些事情,另外还有一件非常耗费他精力的事情,就是他用大量的时间用来写小说,这是他无法割舍的一种写作情怀,当时他身边的朋友就极力劝阻他,如果把写小说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科举考试所要求的八股文,或许,他的成绩就不是那个结果。
还有一个原因是,蒲松龄对于八股文从一开始就不很擅长,他当年取得优异成绩考中秀才时,并不是以八股文见长,而是遇到一个慧眼识才的好考官对于他的欣赏,可以说,蒲松龄以写小说的形式努力达到科举考试的好结果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所以无论他怎样努力结果都不会理想。
也许正是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屡战屡败给他带来的打击,作为一个文人,他只能通过另一种渠道发泄内心的郁闷,这就是他以《聊斋志异》里那些科举失意的文弱书生们在小说里所得到的艳遇或者飞来的福气,让那些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书生们有个心灵安放的地方,其实也是蒲松龄内心的一种真实反应,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情境:
夜深人静,一个苦读的书生,穷困潦倒又苦于许多不如意之时,总会有一个美貌的女子飘然而至,她是那样的美丽可爱,她不要书生钱财,却一心一意帮助书生度过各种难关,总是在书生最需要的时候,她就会来到眼前,这样的事情,现实中是不会有的,这样的漂亮女子更是只有梦里才会出现,而他们只能来自天上,地下,妖狐,鬼怪……
蒲松龄现实生活中一直不得志,在内心又极其渴望得到某些想法的满足,这让他的想象插上了翅膀,那些美妙的故事呼之欲出,于是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