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途径——以疏勒县第二小学为例

(2022-03-25 14:10:05)
分类: 瞎侃教育

摘要:文化属精神领域之范畴,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是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社团活动、学校管理的内核和灵魂,学校文化建设从建构理念体系开始,要明确办学理念的内涵,回答出学校观、学生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提炼校训,建立学校愿景、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彰显和内化,落实学校文化理念,促进“文化立校”。

关键词: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理念体系;彰显;内化。

中图分类号:G4

Thoughts and ways of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Take Shule No.2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Abstract: Cultur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piritual field. The common valu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core of school culture. This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school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 system. So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running concept,construct the school view, student view, education view ,educational value view, and refine the school motto .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vision, teacher development goals and student training goals. Promoting "cultural school" through manifest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ulture concept.

Key words: school culture; school running concept; concept system; manifestation; internalization.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意为“以文教化”,表示“以文”对人的性情进行陶冶、教养品德,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成为众说纷纭的名词。我们认为,为研究学校文化的方便,还是把“以文教化”作为文化的“本义”为宜。同时,我们还认为,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是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社团活动、学校管理等的内核和灵魂。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首要问题,我们对学校文化的完善和进一步建设是从办学理念开始的。“对所有孩子的人生起步负责,为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这是疏勒县第二小学的办学理念。一个办学理念的提出,必须要回答几个问题,那就是学校观、学生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等,否则只能算是一句贴在墙上的口号而已。这个办学理念中蕴含的学校观是什么?学校是有义务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创设氛围、提供条件、搭建舞台的地方,“负责”与“奠基”,是学校对全体学生生命尊重和终身发展的庄重承诺;学生观是什么?学生是“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儿童,他们有一定与生俱来的能力,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发展的可能性、可塑造性,因而应在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发展学生;教育观是什么?我们认为,小学是人生成长中一个重要阶段,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孩子有天性与可塑性,让教育成为内省与外烁的,生命的成长不仅需要主体内在的反思与建构,而且需要外在的活动影响;教育价值观是什么?让学生“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培养其“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概括为一句话可以是“学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做人态度、品德和行为规范;能立好多种志向,拥有“胸怀祖国”的最重要志向,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能发挥好主体作用,具备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敢于质疑的能力,尝试创新和创造。“四观”阐释以后,办学理念的内涵就得以明确了。

接下去,我们又修订了以校训为首的“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尽职尽责去做自己的工作已蔚然成风,虽然有时对某些事、某些人有牢骚、有怨言,但对纪律和规矩相当程度上存在敬畏之心。学生之间,非常敬重规则,如值周学生在大门口督查不让其他学生带零食进校园,三四年级学生值周,检查包括五六年级的同学,大家很遵守规则,接受检查,毫无怨言,也不存在以大欺小的情况,学生们对“悬挂”在他们头上的学校规则敬畏不已。因此,把“诚”作为校训,从规则和纪律层面再拓展出去,成为最重要的学校精神,这对学校文化建设大有裨益。我们提出“诚”的内涵:一要诚于教育事业,对党的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二要诚于教育规律,遵循规律教书育人;三要诚于自然法则,倾听天籁,感悟“自然而然”之境界,明白人生每个阶段该做每个阶段的事情;四要诚于规矩纪律,敬畏规则;五要诚于和谐共处,学会尊重他人、信守承诺。在学校历史的长河里,办学理念可以变,但校训不会变,它体现的是学校铮铮铁骨般的精神和气质。除“一训三风”完善外,我们还对学校“恢武城”城墙遗址进行保护,利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场合,对师生讲清楚“恢武城”的来龙去脉,挖掘历史,把其风雨沧桑中体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学校的人文精神。根据学校多民族师生的实际,张扬民族团结精神。依据1939年来自延安的学校校长伍乃茵的革命经历,把“为崇高理想信念而英勇奋斗的精神”——这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精神作为学校的人文精神来弘扬。“三个人文精神”的提炼,凸显了学校悠久的历史,丰厚了学校的办学底蕴,提升了广大师生的自信。

为引领师生工作、学习的方向,我们接着完善了学校愿景,以“把学校办成做人为本、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习惯优良的南疆名校”作为办学目标,这是在充分考虑到学校在县域和地区的位次、历史成就和师资、学情状况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程度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做人为本、习惯优良”体现着育人目标“学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人文见长”则隐含学校有悠久的人文精神需要弘扬,而学校一直不俗的业绩,可以夯筑“南疆名校”的根基。学校愿景的提出,让广大师生觉得目标实在又可能够继续奋斗,同时指引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于是,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是:传统美德、远大志向、自主意识、良好习惯,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的道德境界、精湛的教育艺术、典雅的人生气质。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体系构建以后,落实才是硬道理。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彰显,第二方面是内化。所谓彰显,一是在醒目的楼体位置上,把办学理念“对所有孩子的人生起步负责,为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和育人目标“学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雕刻成型予以张贴,而且巧妙地把校训“诚”、抗大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融汇其中,让师生、家长等能够形象了解学校的价值理念。二是在楼道内显眼处的墙壁上,集中建设以办学理念为主的理念体系文化墙,用图片和文字阐明各理念的内涵。三是设计学校徽章,创作校歌,以此为载体对学校文化理念予以标识。校徽由美术老师设计,图案由水、铅笔、书页、太阳等组成,丰富而清冽的涓涓细流,汇成知识的汪洋大海,展开的书页、削好的铅笔,是畅游无涯学海的载体,用铅笔作桨,划动书本这只小船前行的本领,是驶向深邃知识海洋的学习能力;绿色的“S”“L”是疏勒的拼音简称,红色圆与“S”“ L”组成的图形,似正在矫健奔跑的男孩,又似穿着披风,略微躬身用美的眼光欣赏刚长出嫩芽树苗的女孩,“体”“美”二者为代表,寓意学生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铅笔颜色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因其他色料均可由三原色按一定比例调出,所以其寓意是,小学作为人生成长中一个重要阶段,童年作为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人生中是最基础的,孩子是最本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个时期可“调配”出今后丰富多彩的人生,学校当对所有孩子的人生起步负责,为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校徽彰显了“学在疏勒·百年二小”这靓丽的学校品牌。校歌《梦想在这里起航》,把“抗大光芒”、“团结之花”、“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有机写进歌词中,促进了师生对理念体系的认知。同时学校举行校歌合唱比赛,让全体师生在悠扬的歌声中体会学校理念。

把学校文化理念予以内化,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做。

一、学校文化理念内化于课程

课程是学校最好的产品,学校文化理念只有落实于课程,才会有生命力,落实不到课程的理念,是没有根基的,它只是挂于墙上的标语和口号。我们围绕学生培养目标“传统美德、远大志向、自主意识、良好习惯”,扎实展开学校文化建设。“传统美德”培养,主要由隐性课程落实。校园内四栋楼,紧挨“恢武城”的西楼取名“恢武楼”,东楼叫“弘文楼”,渗透文武全面发展之意,《书·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南楼依此取名“俊德楼”,意在引领师生“才能”和“品德”要齐头并举,北楼楼名取自《礼记大学》 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引领师生要在提升“德”的水平和层次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达到最高境界;至善楼二楼,悬挂中国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的经典名句,不时涵养师生心田;恢武楼一楼二楼,是中华文明、中华名言警句宣传栏;校园一角建设有中华传统特色的长廊和园林,上悬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倾听天籁”等教师书写牌匾,内悬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诗画作品,让师生倾听天籁、顺应自然、感悟成长规律,对师生进行中华传统思想教育;楼道内处处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展板,师生时时都能被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潜移默化;至善楼三楼,国学课堂“春风化雨”,我们组织学生学习茶道,聘请全国茶道名师辅导茶道仪式,让个体在中华礼仪熏陶下渐成社会人;综合实践活动室取名“勾勒世界”,让学生进行京剧脸谱制作和制作风筝并组织学生放飞,感受中国脸谱文化和中华悠久的纸鸢艺术;通过“小小百家讲坛”、“祖国,永远的母亲”、“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我的家风故事”、“寻找最美追梦人”等班队会,进行“诚信”、“忠孝”、“仁义”、“奉献”、“友善”、“ 勤俭”、“节约”、“坚韧”等中华价值观教育;深化书法、诵读等教育,每天下午半小时集中教师辅导学生书写,每天放学期间组织学生诵读着《三字经》《弟子规》和中华经典名文出校门,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建立多个社团组织,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筝、腰鼓、威风锣鼓等表演活动中,让学生体味中华传统乐器演奏之美妙。“远大志向”的培养,主要由隐性课程落实。在恢武楼三楼设置励志故事展板,至善楼西墙上有“胸怀祖国”和“放眼世界”大型图片,把组织学生进行立志、励志故事演讲,制作学生谈志向宣传片等有序贯穿于日常教育工作中。“自主意识”培养,主要是落实学校“1226”教学模式,强化自学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开展包括足球、军乐、威风锣鼓、电子琴、英语课本剧及杯子舞、放飞风筝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大孩子对社团的选择性,增强其主体意识,促进孩子个性发展;推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设立了多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成长。“良好习惯”培养,我们把它作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来抓,使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构建良好的习惯体系,把小学时光分为三个学段“晨曦”(一至二年级)、“童真”(三至四年级)、“韶华”(五至六年级),分别在每个学段制定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标准,以落实学校每学段《德育素质标准》为载体,对学生分层实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培养。至于如何把学生培养目标内化于每一个学科,化为学科素养,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在下一步慢慢探究和实施。

二、学校文化理念内化于制度

把学校文化理念的精神内化于制度、机制,才会保证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全局中起到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作用。“诚”是校训,其中内涵之一是要求师生要诚于和谐共处,学会尊重他人。我们就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各项制度中,如重要决策与教师共同酝酿、讨论,充分听取意见后表决、修订;搭建舞台,只要教师有去展现自身价值的要求,学校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工作中要能看、会看教师的长处和优点,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色。体育教师姜顺东等,一直训练学校女子篮球队,获得喀什地区冠军后,他们想去乌鲁木齐参加全疆比赛,为满足他们的愿望,也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为基本原则的制度要求,学校积极而多方筹措资金,说服学生家长,组成十五人的队伍到新疆首府比赛,最终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积极于奔走课堂、教室,发现教师的管理和教学风格,就及时在全校教师群里总结、彰显、表扬。“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为教师平素无不尽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所以教师不在时,课代表就承担起听写生字词,并采取通过其他学生举手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是否进行矫正的‘教学形式 ’。这不仅是我们一直期望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境界,也是教师教学达到的‘无为’境界。赞赞!” 这是对某班级学生自习的表扬。“可以没有学校的激励机制,可以没有领导与教师的关注,可以没有周六星期天节假日,可以没有荣誉和光环,但不能没有对孩子进行足球训练的兴趣与爱好!操场上学生稚嫩而矫健的身影,晃动起你脸颊上欣慰的涟漪;你眼角的兴奋,伴随着沿优美弧线疾驰的那粒被孩子踢出的球焦灼地扑向球门。最美的,不在于有一时冲动性的热爱,而在于入职以来一以贯之的爱好!孩子对足球运动广泛的参与,就是你过去、现在和将来最大的幸福!”这是对足球训练老师的表扬。“天刚蒙蒙亮,为了筹备少工委成立会议,借着晨曦,来到学校,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由少先队工作逐渐规范到学生习惯不断养成,一切都浸透着自己与其他老师不懈努力的汗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成绩是从东方鱼肚白似的天空和缤纷的云彩化作晚霞的衣裳里‘抖搂’出来的。”这是对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表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自觉的道德境界”是教师发展目标之一。只有说教,是解决不了,也从根本上促进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把更多目光投入到制度制订和实施上,完善了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评价师德,考核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在内的“一评三考”制度,实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每月考核教师专业知识纳入学期考核,根据教师自我发展层次申请安排相应级别的公开课,依照教师教学效果尝试分发展层次奖励表彰教师,从外在要求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制订合格教师、基本成熟教师、成熟教师、星级教师、首席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层次,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增强不断登攀发展新层次的意识,让教师主动进行自我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块古老而又崭新的领域,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有深度的实践探索。我们愿秉承“文化立校”的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