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时评 |
文/杨国英
大幅减亏的美团,正在试图向外界传递出聚焦的信号。
5月23日,美团发布最新财报,美团点评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0.1%,尽管包括营收在内的整体增速继续放缓,但本季度美团经营亏损13.03亿元,较上个季度的37.34亿亏损大幅缩减。从财报来看,美团的大幅减亏,主要靠共享单车等新业务的收缩。
说起美团的新业务,生鲜这块不得不提——美团着眼于“吃”的生意、聚焦“Food+Platform”战略,生鲜作为新业务,却势必会被赋予战略支点的角色,但尴尬的是,仅仅开出7家店面的小象生鲜,在今年4月就被曝关了3家。
美团聚焦“吃”的生意,却啃不下生鲜这块“硬骨头”,是有原因的。
01
美团餐饮外卖持续滑坡,小象生鲜们失了战略根基
Q1财报显示,作为美团核心业务的餐饮外卖,营收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这意味着美团“Food+Platform”的战略根基已经被直接动摇。
餐饮外卖之于美团,既是基本盘和“本钱”,作为高频业务,更是流量意义上的、为新业务输血的“摇钱树”。体现在营收上,本季度,美团外卖的营收贡献比例虽然从去年同期的62.6%下降到55.8%,不过,在新业务持续收缩的境况下,其地位更甚于半壁江山。
不过,市场看到的却是,美团餐饮外卖已经堕入“吃老本”的境地,且无法自拔——美团最新财报显示,其Q1餐饮外卖收入107.05亿元,环比跌了2.7%。事实,这已经是该业务营收连续三季度负增长。此外,今年第一季度,餐饮外卖收入占到美团总营收的55.8%,但为此付出的销售成本,却占到了总销售成本的65%。
美团的餐饮外卖尚未解决盈利难题,就开始下滑,对于尚在起步的生鲜业务是极大的挫伤。
美团在各种新业务上并无成功的先例,如今发力的生鲜业务在小象生鲜关店潮中,更需要基本盘来背书——在大幅减亏的“喜讯”背后,2019年一季度,美团点评总资产减少了20亿人民币,新业务及其他业务的毛利率下降了3.8%。事实上,美团减亏主要靠新业务收缩、或者是粗暴的市场收割——对待烫手的摩拜,美团一方面在关闭国际业务,一方面是高达1倍的、与服务改善无关的大幅涨价,而美团在网约车业务上力推的“聚合模式”,最突出的用户体验不是别的,而是打车费用明显高于主流网约车,作为成熟市场的新玩家,显然无异于自杀。各种新业务都玩不转、餐饮外卖也在滑坡的美团,凭什么让人相信生鲜会成功?
由于共享单车等新业务的收缩,当下的美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拿出新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成长性。然而,外卖餐饮业务滑坡、流量源头式微,小象生鲜起步即失利……被动摇战略根基的美团,包括但不限于生鲜的新故事,显然更难讲了。
02
生鲜注定是美团啃不下的“硬骨头”
美团对生鲜,依然心有不甘,小象生鲜失利之后,今年一月美团开始上线内测“美团买菜”。
事实上,美团在各种新业务上挖坑不止,暴露的是其在战略眼光和战略定性上的死穴,现在围绕“Food+Platform”讲出的小象生鲜等新故事,特别是在小象生鲜浅尝辄止之后又推“美团买菜”,依然毫无战略定性可言。
美团注定做不好生鲜,问题首先就出在看待新业务的初衷上。围绕“吃”这门生意讲故事,让美团看似在聚焦,但美团入局生鲜,其逻辑依然与其他新业务没有什么不同——看起来是有利可图的。
美团注定做不好生鲜,更与生鲜业务的特点有关。没错,美团搞自营生鲜,好处是可以直接从源头进货,利润空间是有的,但问题在于,生鲜关键是供应链和品控,而业务属性、战略方向始终都轻飘飘的美团,并无经验积累。尤其要看到,生鲜的非标化,意味着它并不是一块跑通了就能立刻广泛复制的业务。
美团注定做不好生鲜,也与内部业务逻辑的严重冲突有关。表面上都是“吃”的生意,但之于美团而言,做自营生鲜是有内耗而无“协同”——对于美团平台整体来说,“自营”就等于和平台商户直接竞争,自营没搞好不要紧,吃瘪的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而是自家的商户和平台自身的利益。
新业务频频失利,美团为什么不能吸取教训?看不到自身的条件,看不到新业务与平台的矛盾,看到的只是利润,基于这样的想法不断尝试和追随,始终是美团在战略定性上的核心病象。至于当下,从近几期财报——尤其是Q1的大幅减亏、而餐饮外卖业务持续滑坡来看,上市之后的美团,盈利的优先级实际上被明显放得更高,如何看待新业务、调整核心业务,盈利、或者让外界相信将要盈利,都成了最高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之下,无论增么看都不适合美团的生鲜业务,看起来像是为了讲一个好故事。
一个机会追随主义者,势必缺乏真正的战略定性。不同过往的是,当美团餐饮外卖这个基本盘的风光不再,终极意味凸显的“Food+Platform”战略下的生鲜新业务又开始了挖坑,美团这个所谓“超级平台”价值几何,实际上正在迎来市场的终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