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文/杨国英
南方没有春秋,只有冬夏!
这两天,天气转暖,有一丝炙热,炙热得人心烦意躁——刚脱过冬衣,就换上了T恤。
01
心烦意躁,莫添乱事,否则则更烦躁了。
比如,每天进出小区门口的那一片空地,一种不适感即油然而起——在那一片空地,黄的、绿的、蓝的单车排列混杂,尤其是小黄车,大几十辆堆砌在一团,锈迹斑斑,有一种进入工业无人区的即视感。
这才几年?
4年,共享单车一个轮回,经历了潮起、潮涌和潮落。
4月4日,ofo方官方回应,近日,ofo小黄车“被破产”的不实消息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经确认,事件起因是一位ofo用户到法院申请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破产,目前此案还在核查阶段。
ofo会否破产,用户法院申请和官方回应都当不得真,我们还是有必要看一看确切的财务数据——半年前的公开数据显示,ofo整体负债为64.95亿元,其中,用户押金为36.5亿元,供应链为10.2亿元。
这样的整体负债规模,对于处于共享单车角逐第二季、尚难以正式赢利的ofo而言,不仅意味有息债务规模仍将持续递增,而且在缺乏实力投资机构的参与下,ofo即便当下不会破产,也是走在渐进破产的路上。
共享单车的第一季,始于2015—2017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以ofo和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运营商,在资本的助推下急速崛起,抛起了共享单车从潮起到潮涌的巨潮。一时间,全国一二线城市,从地铁口到公交站,从商场到小区,从大学校园到工厂门口,各大运营商均疯狂投放共享单车,一度导致“单车为患”的程度。
02
悲情!
有潮起,有潮涌,必有潮落。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中小型共享单车运营商,就已经难以为继,频频破产关门了事。
从2018年开始,共享单车巨头们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押金门”事件屡屡发生,先是共享单车运营商第二梯队头部的小蓝单车陷入财务困境,后是共享单车的老大ofo在融资不畅之后,“押金门”事件同样爆发,其后在大幅压缩运营成本之下苟延残喘。
共享单车头部运营商陷入运营困境的,不仅ofo,包括摩拜也同样如此,只不过是困难程度不同而已,最终也无奈卖身投入到美团的怀抱。
当下,毫无疑问,共享单车的大潮已落,至此,叩问的声音难免出现,共享单车还能走多远?共享单车还有没有未来?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我们不因为潮涌而对未来无限乐观,同样也不能因为潮落而对未来无限悲观。
这是有前例可循的,同样在过去四年,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人人痛骂的P2P)同样经历过潮起、潮涌和潮落,但是,我们能因之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未来吗?互联网金融前路已经封闭了吗?肯定不能!
还有,早在2001年科网泡沫破灭之后,全球资本市场一度也悲观地认为,互联网或许是个伪命题,但是,行至今天,互联网依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之一。
共享单车的路,才走了4年,才刚刚开始,确实走了点弯路。严谨推敲,共享单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并非是伪命题,共享单车可以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难题,这在快节奏的一二线城市,是有庞大的市场刚性需求的,这个我们从头部共享单车的运营数据,是可以得出明确结论的。
今天的共享单车,看起来之所以无比悲情,其核心并非缘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走不通,而在于过去几年资本对头部运营商的过度摧熟——过度摧熟必然会带来早衰,因为运营能力远远跟不上,比如ofo在短短两三年间,估值就从0放大到近200亿,而在这期间,高管运营团队却一直没有稳定,精细化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资本的摧熟,是共享单车第一季的主旋律,而精细化运营则是共享单车第二季的主旋律——毕竟,共享单车是个管理链条特别长的行业,前端需要大数据能力,中端需要供应链能力,后端需要调度、维护、置换等服务配套能力——一点弱,则极容易导致满盘输的局面。
ofo的临近终点,恰恰是共享单车这个行业再出发的起点,当下ofo的悲情,给这个新兴行业提供了一面系统反省的镜子。
走出资本的泡沫,才能走向精细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