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
百度发布年报,为2018财年画上句点。
这个周四,百度发布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营收和利润双双获得强劲增长——2018年,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023亿元,同比增长28%;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76亿元,同比增涨幅度更高达51%!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百度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就包括投资加码——去年10月,百度战略领投网易云音乐,11月,新潮传媒完成新一轮融资,百度依然是领投方……整个2018年,百度对外投资数十起,而四季度的投资规模是压倒性的。
Q4:营收强劲增长,兼顾蓄势发力
刨除百度四季度投资加码的一次性影响,百度当季表现仍然不俗。一方面,四季度百度营收增长超出华尔街预期,百度财报显示,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272亿元(约合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另一方面,受投资加码等因素影响,GAPP下,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1亿元(约合3.0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0%,但如果抛除这些影响——也即采用Non-GAAP准则,基本上可以抹掉大部分下滑幅度。
事实上,在全年增长强劲的情形之下,且营收池持续扩大,单个季度在利润上的主动深蹲,更像是百度围绕AI生态、谋求更高起跳前的战略蓄势或准备动作。AI挂帅下的百度业务增长,目前不仅仅是有多大的想象空间那么简单,而是已经变得极富韧劲,换句话说,无论是AI战略方向上的前瞻性诉求、还是业务本身的健康状态,都允许百度去做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这两年,相比其他互联网巨头,百度越来越务实了,不造概念,创新落地,运营提升……这从营收和利润这两个核心指标的细化分析,可以明确感知到。
而目前,百度最新的市盈率仅为13.5倍左右。所谓市值,在内在价值的映照之下,往往是个伪概念,对标AT的市盈率水平,则百度市值得×3,以科大讯飞的市盈率类拟,百度市值得×15,百度估值已严重低估!
云业务首次亮相,背后是AI产业化加速
财报中首度公布的百度云业务,是百度增长韧性的一个反映——财报显示,第四季度,百度云营收达到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00%。百度云业务增长的含金量,体现在超高的技术含量,上个季度,在百度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中,百度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赋能他们其中一个呼叫中心,已经可以每月处理数百万个电话,平均通话时间减少70%以上。
在我国,人工智能正在迎来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赋能的大拐点,其中最为有力的核心证明,就是百度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开放,在技术生态上的开放已经全面开花。在最富想象力的自动驾驶领域,百度今年最新推出的Apollo企业版,引领整个行业进入了商业化元年,而围绕百度云,更有一系列开放平台相继推出——2018年12月,百度云推出了开源计算平台OpenEdge,今年百度又推出了BIE-AI-Box和BIE-AI-Board两款AI硬件开发平台,这些开发平台的推出,意味着百度云的AI技术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可以覆盖物联网视域下的各种应用场景。
深度的、围绕B端的产业化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鲜有建树,但在AI时代,这一定是可以上升到颠覆意义上的时代红利。比如,从电信、制造到金融服务和物流,都是百度云最具确定性的应用领域。而对于百度云在未来几年的持续加速,百度已经做好了从技术到组织的全面铺垫——去年12月18日,百度宣布组织架构调整,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这也意味着,百度云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有了“从基础技术资源整合、生态平台扩张到推动前端业务落地”的全面、协同发力的立体版图。
AI时代不同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点在于,前者更需要一个开放与闭环并举的生态。一方面,开放、共享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各种基于AI的平台将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都决定了开放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被各种APP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和服务不可避免的割裂,多元开放不能解决的事情,就要靠生态闭环来解决——百度APP矩阵在今年春晚悉数亮相,AI在其中的广泛应用只是看点之一,生态闭环对于百度“移动基础”的夯实,同样也是未来用户体验持续提升、业绩增长加速的核心驱动力,在国内互联网公司普遍收缩战线的当下,这显然是百度加码投资的重要逻辑。
看待百度的这份财报,在技术对增长的支撑力持续夯实,乃至未来展望的意义上,才能充分理解其所代表的价值。在百度的这份财报中,AI商业化、产业化的脚步声空前清晰、响亮,技术成为时代竞争力的时刻,真的来了,而只有掌握技术的开放者,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