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
一家二线互联网公司,如何拥有一线的身价?
这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是娱乐新闻——8月30日,根据港媒信报财经新闻的消息,对正在冲刺港股IPO的美团点评,瑞银慷慨地给予了最高达7460亿元(约合1094亿美元)的估值。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31/87f47fd2ba354ae3af93829416ac59fe.png
千亿美元估值,目前国内还有谁?阿里、腾讯、蚂蚁金服,没了;千亿美元估值,究竟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目前美股百度+京东的市值总和,也只有1200亿美元。美团=百度+京东,你敢信吗?
瑞银这样把美团捧上天,最终坑的是散户。其实,对处在上市关键期的美团来说,瑞银这个“第三方”给出的千亿估值也不是什么神助攻——明眼的业内人的知道,给美团估值500亿美元都嫌太高,上市后一旦落差巨大、真实价值现形,瑞银“猪队友”的名声也跑不掉。
美团是如何被吹上天的?很简单,要混迹资本市场,有故事不一定行,没有故事一定不行,而美团的确是有故事可讲的——现在资本青睐线下服务的爆发前景,毕竟在理论上,这是一个足以再造至少一家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市场,而美团恰恰是大而全、从外卖、酒店、旅行到出行无所不包的,想象空间不能说不大。
但资本市场最害人的,往往也是所谓的“想象空间”。君不见,虽然营收在增长,但美团的毛利率从2015年的69.2%大幅下滑至2017年的36%,这背后的事实是,美团通过多线作战获得了想象空间,但也丢掉了精耕一域、确立护城河的机会,而烧钱扩张所到的领域,面对的不乏量级上更强势、业务上更专业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美团去年10月完成C轮融资时的约300亿美元估值,应该说已经是估值水平的高位。
谈合理估值,不能不讲“想象空间”,但美团的“想象空间”,既受制于自身的格局,也受制于竞争的形势——美团热衷于做各个领域的追随者,寄望于靠平台业务叠加带来的规模效应最终出奇制胜,但这会导致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忌讳的产品平庸化,而相比大而全,用户还是更在意某一服务能否具有不可替代的极致体验。
不要忘了,当年合并“大众点评”这个杀手级应用之后,很多人看好的,本来是美团与点评协同向纵深发展的良机,然而,美团却从此开启了横向扩张的平台化进程。且不说这些业务各个烧钱,也抛开美团扩张屡屡失败的历史,单说各个领域本质上用户粘性极弱、业务逻辑各有不同,且美团本身并不专注和擅长于发挥业务的协同效应,就足以预见美团扩张之风险。
更不要忘了,在美团持续拉长战线、八面树敌的同时,其对手要么已经在相应的领域占据了难以撼动的头部位置,要么正在进行逻辑更为自洽的生态进化。其中,最令美团无法忽视的可能是,在外卖这个美团的支柱领域,其对手饿了么在融入阿里体系后,不仅开始与口碑整合打通,在到家、到店两个场景下分工明确、协同发力,在整个新零售领域有发挥重要角色的确定性空间。考虑到饿了么的战略协同升级效应,以及餐饮外卖市场本身的互联网渗透率实际上还很低,而美团仍忙于多线作战,美团的形势实际上是空前恶化的——即便单就估值而言,要知道,尽管扩张心切,但如今美团估值的核心支撑,仍然来自外卖这个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下美团过于浮夸的估值,已经无异于唱歌壮胆,要说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不存在的。
美团介入的领域市场空间之大,的确很夸张,但如果据此“锁定”未来的利润,确定美团的估值,不如想想几年前,国内某劵商也曾预言“乐视网”市值将破5000亿,可惜,“乐视网”现在市值仅剩100亿人民币左右。不要说美团和乐视网没有可比性,在一个胜局远未确定而竞争持续升级的市场,对于一家仍在靠赖烧钱四处杀伐的企业,未来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