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树大招风,抹黑“阿里式投资”折射出舆论场的戾气

(2017-08-14 17:36:09)

http://p1.pstatp.com/large/322a00013b36beba5dec

文|杨国英

近日,自媒体“金融界侦探”发文质疑阿里巴巴的投资风格。该文章情绪化色彩浓烈,称“投资分三种:雪中送炭式、锦上添花式,和阿里巴巴式。”在解释何为“阿里式投资”时,文章则将其与诈捐相提并论,认为阿里式投资就是诈投。

文章作者显然深得自媒体传播的精髓,但过于文学化的表达,显然不适用于严谨的商业评论。事实上,这篇文章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表达方式上,也体现在论证方式上——作者的观点,基本上是靠碎片化且尚待查证的“事实”来支撑。

“金融街侦探”的文章,在论证逻辑上有明显的漏洞。比如,文章中列举的投资案例,大多处在投资确立前的初步接触或观察阶段,没有达成最终投资意向合情合理;再从个案看,在锤子的案例中,文章指责阿里的股权扣押让锤子发不出工资,两者之间真正的关联度明显非常弱,锤子作为创业公司是否过于冒进,倒是更值得担心。

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当一部分人长时间、高频地阅读网络信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不可删除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就决定了,网上不当的、带有煽动性的言论犹如利剑,事实往往未及澄清,当事者已中剑。在商业领域,尤其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对“金融界侦探”的文章很快做出反应,公开表示要起诉金融街侦探背后的公司,并要求该公司删除文章,公开道歉并赔偿100万元。

客观而言,在事实得到充分查证之前,我们不应该对文章的立场进行过多评判,但文章本身的不严谨、不专业作为一种自媒体现象,却是值得探究一番的。毕竟,在当下自媒体所营造的舆论生态中,错误、过当地使用舆论公器能带来超额回报,很多时候却不需要承担责任,这种权责上的不对等,已经催生了过多不负责任的言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阿里巴巴CEO张勇在回应引发热议的“阿里式投资”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阿里是大网红,是大IP,很多人会抓着阿里,能形成热点。”

自媒体时代的首要负面特征是,读者的理性和耐性缺失,而舆论场的情绪化空前,这是由信息泛滥造成的,更是由自媒体的信息发布缺少规制,信息发布者过于迎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决定的。早在1894年,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就指出了群体思维的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而在人人皆网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体的规模空前庞大,群体舆论的上述负面特征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信息的规制却明显落后。

其二,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造就了信息的海洋,但相比以往,深度调查实际上却更为缺失,碎片化的事实和过于轻浮的观点充斥在自媒体文章中,使得“信息不对称”被海量信息打破只是一种假象。自媒体的文章创作,普遍是低成本的,很多自媒体缺乏对事件进行深度调查的意愿和条件。信息的海洋中一定包含着更多的真相,这一点不必否认,而问题在于,在纷繁复杂的观点中有运气看到真相,并且有能力辨别真相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

其三,国人习惯的阴谋论思维,也让臆测式的文章和观点更有市场。财经、金融领域是阴谋论的重灾区,一个很多人都熟知的典型是《货币战争》这本书,它的畅销,说明很多人关心书中充斥着阴谋论观点的叙述胜于关心事件的真相本身。从这个角度看,“金融界侦探”的文章中在负面意义上使用“阿里式投资”这样上纲上线的字眼,的确准确地触及了很多读者热衷阴谋论论调的神经。至于事实如何,有人关注和思考,而更多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会关心事实。

自媒体过于迎合读者趣味,营造出的是一种重修辞、轻事实写作氛围,而部分自媒体基于更多的利益考量,更有可能刻意发布抹黑商业对手的观点,从而让舆论场充斥着戾气。显然,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宜出现在本该严肃的商业评论之中。就当下而言,纠正这种氛围,可能需要更多的案例来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和司法变革,仅仅依靠自媒体的自律则是远远不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