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节”背后的家庭结构变迀

(2017-06-19 09:28:26)

http://p3.pstatp.com/large/28930001436a8eaa8857

文/杨国英

昨天,父亲节。

我本想静静,什么都不写,因为确实没什么好写的,也没有什么好秀的。老父亲,上月回去看过,双脚不灵便,且一天比一天严重,我自己,30大几的人,还没成家,也没个孩子。所以,今天,看到满屏的秀父爱,内心确实有一点酸酸的。

公众号,有两天没有更新了,自感有点对不起读者,还是写点什么吧。

每逢母亲节、父亲节,大家都心生感慨,一波又一波的感怀之情跃然于手机屏,但是,又有多少相伴于父母身边——这倒不是说,我们不够孝顺,而是说,原有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存在逻辑发生了变化。

从2010年起,我每年总让父亲在南京生活一段时间,但是,最多半个月、最短一周,老父亲就不声不响地收拾回乡,原因没有其他,一是我工作比较忙,二是城市缺少他熟悉的乡土氛围。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农耕文明为背景铺展开的,男耕女织、子承父业是社会主体的家庭结构。这样的家庭结构是稳定型的、甚至是固化型的,其所对应的社会生产力是偏弱的,技术创新进程是缓慢的。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稳定型、固化型的家庭结构,其背后的存在逻辑是有利于“生存”。

但是,当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互联网文明之后,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更为细化的社会分工,稳定型、固化型的家庭结构,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之下,不可避免地被撕裂。传统家庭结构的解构,在彰显个体人格的同时,也让传统亲情在物理距离上变得疏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0年前,一个家庭每天至少有两餐饭一起吃(农村可能是三餐饭一起吃),但是,现在呢?一个80后或者90后组成的都市家庭,每天最多一顿早餐一起吃,有的甚至仅仅周末在家一起用餐。

这说明了什么?传统家庭情感维系的时间在减少、在不可逆地遭到压缩,以我为例,每年回乡看望老父亲也才3—6次不等,对于更多的家庭,子女与父母之间,18岁后的漫长数十年,子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可能加起来也不足两年,已经不再是“父母在,不远游”。

而在夫妻之间,还是以我为例,每月至少有1/3的时间在外地出差,即便不出差,对于一般的家庭,每天夫妻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也就10个小时,对于相当一部分夫妻频繁出差的家庭,其相聚的时间则变得更少。

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共鸣,在现代家庭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现在的家庭结构,其存在逻辑已经告别了“生存型”,告别了物质层面的相互依赖,告别了“家庭整体大于个体”的阶段,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个体>整体”,子女在成年之后,其在个体意志层面与父母是平等的,夫妻之间,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其组建的家庭,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为有趣、以及孕育新的生命。

哎,今天扯了些社会学的命题,权作今年父亲节的印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