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能时代:人类与机器的法律和伦理之辩

(2017-04-04 16:02:05)
标签:

it

财经

人工智能

智能时代:人类与机器的法律和伦理之辩

文/杨国英(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人类赋予机器以超能和意识,机器会不会反将人类吞噬?

这在最热科幻美剧《西部世界》中得到了证实,科技巨头打造了满足人类邪恶欲望的成人乐园,被赋予了意识的“接待员”(人工智能产物),在第一季中从完全被人类奴役,开始逐渐走向反噬人类。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滚滚而来之际,未来机器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人类应该以何种初心给机器“赋能”?IT巨头是未来智能时代新的造物主吗?未来人类社会与机器会构成不可避免的法律和伦理冲突吗?

4月2日,在深圳召开的2017中国IT领袖峰会上,相比于去年,“智能”依然是峰会的核心关健词,但是,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IT领袖们,针对人工智能的激情澎湃有所收敛,言语之间已经透露出伦理层面的思考——在BAT的三大掌门人中,或许马云的发言最具伦理和哲学的思辨色彩。

“未来要思考的不是AI(人工智能),而是MI(机器智能)”这是马云抛能大会观众的核心观点。

认可人工智能的科技未来,同时,也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法律和伦理失序,持有这样辨证逻辑的IT巨头,不仅有马云,包括微软创始人盖茨和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曾表达出类似的担忧,他们认为,如果人工智能研发缺乏伦理约束,未来人类所“深度赋能”的机器将有可能成为恶魔。

尽管,当下中国、以及全球的人工智能研发,整体还处于基于数学和物理层面的弱人工智能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改变,整体还是可喜的、偏乐观的。比如,阿里体系的“刷脸支付”和“强化学习”(均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好的、更便捷的场景体验。而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云服务商,阿里云也正以更优服务、以及更低数据排序成本,为全球无数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多的人工智能支撑服务(云计算是人工智能最为核心的底层技术支撑)。

但是,当人工智能未来迈入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阶段时,则有必要引起我们事关人类社会未来伦理失序的担忧,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通过嫁接深度学习、神经科学、以及仿生学,不仅可以在单一的专业领域比人类更快、更强,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类人类的“意识存在”和“意识超越”也就是说,机器具备了类人类的情感和意志

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机器更多充当的是产品属性,而非类人类属性,所以还不构成与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伦理冲突,比如,2015年7月德国大众汽车的“机器人杀人”事件,调制工人被机器人击中碾压致死,其法律层面的责任主体显然不可能是机器人。而当人工智能未来向中高级迈进时,现行法律的责任主体界定必然会产生模糊,比如,目前的美国联邦法律认为,可以将无人车的人工智能系统认定为司机,那么,这样一来,未来无人车一旦量产、并全面推广,由无人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到底最终应由谁来负责?是无人车厂家、无人车营运企业、还是无人车内设的人工智能系统?而基于无人车早期安全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会不会、或者会以怎么一种形式介入到无人车的车险理赔业务中呢?

上述还仅是法律层面的担忧,而当人工智能进入强智能和超级智能阶段时,更大的担忧其实是在伦理层面。也就是说,当未来机器具备了类人类的情感和意志,我们应该不应该赋予机器以类人类的权利?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是处于支配地位、还应是平等地位?在由人类和类人类的机器构成的未来社会中,人类的隐私权还存在吗?人类和类人类的机器可以成为平等意义上的亲密伴侣吗?如果人工智能伤害了人类,应该负有法律责任,那么,反之,如果人类伤害了人工智能,是否也应该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

现在讨论人与机器的法律和伦理关系,似乎还为时过早,但却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我们要知道,在过去20年,技术创新的量级和技术迭代的速度,绝对超过了人类社会既往200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当下对人工智能法律和伦理层面的担忧,也许在未来20年就有可能真正到来。

回顾人类历史,技术创新永远在牵引和推动着商业的变迁,而之于“奇点临近”的当下,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划时代技术变革,马云对未来“我们真正让机器成为人最好的Partner,而不是人最大的对手,只有这样,人类有责任和担当让机器成为人的合伙人,成为人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让机器来取代”的期待,已经完全超出商业和生意的范畴,而是触及到未来人类与机器的伦理关系这一层面,这不难显示出基于技术创新的远见和卓识,更彰显出基于人类未来的道德和社会担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