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工智能”去魅,马云为什么这样做?

http://p3.pstatp.com/large/19fe0005ea13c4347d2f
文/杨国英 (微信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4月2日,在一年一度的IT领袖峰会上,“外星人”马云并没有给在场观众描绘人工智能科幻式的远景,而是直言“未来要思考的不是AI(人工智能),而是MI(机器智能)”。
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究竟有什么确切的内在差别?对于这两个超前沿的科学用语,至今没有任何确切的、为科学界所公认的定义,更不用说对两者进行准确的定义辨别了。
退一步讲,对于超前沿的科学领域,我们也没有过早进行确切定义的必要——超前沿的科学领域,永远存在从混沌起步走向清晰的过程,任何过早的定义明确,往往是均是先验的、虚妄的。
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差别还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别我们更宜在哲学层面进行体会,而不是虚妄地对其定义,这也是马云有别于其他IT领袖的与众不同所在。
当下全球IT领域“论创新,言必称人工智能”的风气,很大程度上缘于人工智能的无限想象空间,其潜意识是“人类给机器赋能之后,机器就可以具有‘自我意识’、并可以‘自我意识超越’” (不好意思,这是哲学家萨特的专长了),基于此,能够给予机器赋能的IT巨头,则不仅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无限放大的商业溢价,而且更变相地给自己戴上了未来“造物主”的冠冕。
这无疑是荒谬的!
如果说,人工智能在哲学层面的认知,更倾向于“意识存在”和“意识超越”的心理学视角,那么,机器智能则更侧重于现象学视角——人类给机器的赋能,并非是使其具备、也并不能真正使其具备“意识存在”和“意识超越”,而是为人类所服务,让人类有闲暇更好地从事创造。对此,马云的观点简洁明了,“我们真正让机器成为人最好的Partner,而不是人最大的对手,只有这样,人类有责任和担当让机器成为人的合伙人,成为人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让机器来取代”。
马云对人工智能的去魅,是不是因为阿里在所谓的人工智能领域缺乏竞争力、或缺乏雄心?显然不是!
相比于谷歌和国内IT巨头,虽然阿里鲜见发布炫目耀眼的“人工智能”黑科技,但是,维护和支撑旗下三驾马车(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菜鸟网络)超级庞大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其背后靠的是什么?是超级强大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这种服务全球数亿用户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结合不同的用户场景和应用,快速启动大数据用户画像,从而可以快捷、低成本、匹配地为全球数亿用户提供“定制式”服务——这就是人工智能,或者更为低调务实地说,这就是机器智能!这其实也是马云所言“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云计算”的寓意所在!
云计算依靠的是什么?超强的计算能力!而所谓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的底层核心支撑力又是什么?亦是超强的计算能力!所以,讲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在阿里体系内继电商、支付之后的又一重要增长级——阿里云,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微软和亚马逊)的云服务商,阿里云已经独立运营、并服务全球无数个人和企业,短短三年多时间,就已经拥有近百万的付费用户,具备为奥运会提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且完成在全球的基础设施布局——13个节点覆盖全球主要互联网市场,并能以中英日三语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这样的云服务、或者衍生为所谓的人工智能服务,相比于有些不可预期的黑科技,显然是务实的,更是普惠的。而且相比于具有类似人工智能实践逻辑的亚马逊,阿里云勇夺2016年全球大数据性价比冠军,1TB无规律数据排序完成花费成本,阿里云仅1.44美元,而亚马逊却高达4.51美元。
不是缺乏竞争力,更不是缺乏雄心,而是静水流深,成足在胸!
大数据和云计算让阿里鼎立于科技界之巅,而在“强化学习”(业界也称之为“深度学习”)和脸部识别等领域,阿里在全球科技界也同样超具竞争——2017年2月21日,在权威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中,阿里体系就占其二(“强化学习”和“刷脸支付”),丝毫不逊色于同时入榜的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
而放眼未来,在浮躁的人工智能之风吹过之后,我们更能发现阿里务实的可贵之处,结合其在场景和应用的巨大优势,阿里云+新实体数据+机器学习平台,不仅能够让阿里在所谓的人工智能领域结出硕果,而且也更具商业应用层面的可行性和普惠性。
不高谈AI(人工智能),而是强调MI(机器智能),马云并不是刻意泼人工智能一头冷水,而是呼吁当下科技界摒弃浮躁、回归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