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国英:切不可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奖励过度

(2013-08-20 11:38:25)
标签:

财经

    在A股IPO暂未重启、以及新三板政策性扩容之下,一直被资本市场视为鸡肋的新三板,已摇身变成了香饽饽。
    据统计,继7月份5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8月8日又有2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而与去年相比,今年新三板新增企业将高达300家,这差不多相当于过去六年(2006—2012年)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总和。
    应该说,众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政策性扩容的东风下,通过先行登陆新三板,以相对增加融资通道、并试图在未来IPO重启后转板上市,其本身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在本轮新三板的挂牌潮中,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各地政府(及所属高科技园区)仍然一如既往地充当主力推手,除办公用地(用房)、水电、科研经费支持外,各地政府更普遍给予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企业,120—200万不等的直接补贴——而这一直接补贴,可以完全涵盖包括券商、会计、法律等在内的所有中介成本。
重奖之下,“勇夫”纷呈,正是在地方政府包揽下所有挂牌费用之下,再加上新三板挂牌的业绩要求过于偏低,众多中小型科技企业自然会乐此不疲,“疯狂”奔向新三板。
这貌似是历年各地力推当地企业A股上市的重现,只不过,与融资额偏小、流动性偏弱的新三板相比,历年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A股上市的直接补贴更多,只要能够成功实现A股上市,各地给予当地企业的重奖近乎都高达500—1000万,而且在上市后,地方政府所给予的政策支持更大,包括技术创新、退税等在内的补助动辄每年数千万元、甚至高达亿元以上。
当然,相较其他企业而言,能够成功登陆新三板或A股上市的企业,其技术实力、企业规模、就业人数等优势均较为明显,故而,地方政府对新三板挂牌或A股上市成功的当地企业,进行适度奖励以表彰先进,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地方政府如果奖励过度,包揽下企业所有的挂牌(或上市)中介费用、甚至在企业成功挂牌(或上市)后每年仍给予各种名目的财政补助,则不仅会对地方财政的分配造成不公平,更会扰乱资本市场自身的识别功能。
事实上,在地方大手大脚重奖新三板挂牌企业或A股上市企业时,我国当下的地方财政并不乐观,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负债率均已远超100%,而诸如保障房建设、养老(及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的缺口则仍然较大,似此,在民生保障缺口仍然较大之下,过度地重奖新三板挂牌或A股上市企业,则显然有“劫贫济富”之嫌疑。
再者,在我国实体经济整体税负仍然高企之下,地方政府仅对新三板挂牌企业或A股上市企业进行重奖、并给予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必然会相对挤压其他实体企业的政策资源,这对于其他实体企业来说,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除此之外,受地方政府对新三板挂牌(以及A股上市)企业重奖的利益驱动,诸多本不具备挂牌条件、以及上市条件的企业,往往会通过虚假财务报告,实现新三板挂牌或A股上市的目的,但是,这部分企业极易变脸,一旦挂牌或上市成功后,业绩往往会立马跳水。由此,不仅会给众多投资者造成损失,而且更扰乱了资本市场自身的识别功能。
之于当下而言,地方政府亟需扭转以挂牌多少、上市多少为参照的政绩观思维,对当地成功实现新三板挂牌或A股上市的企业,只能进行适度奖励,而切不可过度奖励,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更应耐心打造当地软环境,以从根本上激发当地优质产业、优质企业的内生活力,而不是过于在意新三板挂牌(以及A股上市)企业数量这样的面子工程。

本文发于《南方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