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7月15日,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三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负责人分别作了相关措施和经验介绍。
凭心而论,细究三会服务小微企业的措施和经验,虽然貌似有所进步,但整体仍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仅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例,尽管我国已连续4年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但是,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不仅占全部贷款比重(22%)仍然远低于同期欧美(30%以上),而且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实际贷款利差(4%左右),则更是远高于同期欧美(不超过2%)。
我国小微企业更低的贷款占比、更高的贷款成本,充分表明作为世界性难题的“麦克米伦缺口”(小微企业资金供给缺口),在我国表现得尤为严重。
“麦克米伦缺口”之所以作为世界性难题,主要因为相比于大企业而言,全世界的小微企业,均普遍存在经营风险大、抵押不足、财务不健全等弊端。
而我国“麦克米伦缺口”之所以尤为严重,则除了上述普遍性的弊端外,更存在针对小微金融成本和风险控制的技术性阻碍、以及我国银行业的国有垄断特征、激励不相容、小银行缺位等制度性阻碍。
先论及技术性阻碍,小微金融的技术性阻碍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风险监管,因小微企业的贷款获取量往往过少,故而对其过于详细的信息收集,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比例的信息收集成本,而小微企业又因其经营不稳定、资产抵押不足等原因,很容易造成不良资产的产生。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我国银行业对小微金融一直很难激发热情,即使在2011年10月国务院下发“财金九条”(具体明确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贷款风险权重、资本充足率核算、增设营业网点等)的超大利好之后,我国小微金融“麦克米伦缺口”这一困境,依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再论及制度性阻碍,其实,我国小微金融的技术性阻碍,虽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周期短的客观因素,但我国银行业的国有垄断特征、激励不相容、小银行缺位等制度性阻碍,才是造成我国小微金融技术升级持续不前的根本因素。众所周知,尽管我国银行历经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但我国银行业的国有特征至今仍很明显,而在国有特征之下,小微金融的吃力不讨好,自然会引发制度性的“激励不相容”,从而无法提升商业银行参与小微金融的积极性。再者,我国银行业的结构性布局不合理,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占到我国贷款总额的90%以上,而小银行、尤其是民资银行(仅有民生银行、泰隆银行等极少数)则更是极其稀少,尽管近年来政策鼓励民资参与城商行和乡镇银行,但是,一来对民资的参股比例仍有限制,二来针对城市地区的社区银行仍未放开,而在这种格局之下,小微金融的制度性阻碍自然无法真正突破。
在我国当下不容乐观的经济和金融情势之下,以小微企业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以小微金融激发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均已成为决策层和市场的共识。而欲达此目标,则必须对小微金融的“麦克米伦缺口”进行真正突破,而欲对此进行突破,则不仅需要我国银行业提高针对小微金融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彻底打破发展小微金融的制度性阻碍。
本文发于《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