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经过你来我往式的舆论对攻,数个回合下来,管理层和大股东貌似已经取得妥协——管理层成功地“以空间换时间”,葛文耀退出家化集团董事长,但其仍留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事实为管理层争取了未来2—3年的相对控制权(上市公司);而大股东平安信托在必须维持上市公司短期稳定的情况下,不得不作出相对让步,通过“以时间换空间”,谋取上市公司未来控制权的意图亦很明显。
但是,在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诉求均取得相对满足(或部分满足)之下,虽然5月22日后上海家化股价有所反弹,但距离内斗事发前仍下跌逾10%。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管理层和大股东互揭的“黑幕”,对本轮内斗所造成的中小投资者损失,作为重要利益关联方的基金公司,作为监管部门的证监会,以及作为以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为己任的独立董事,迄今为止却均没有公开的发声,不能不让人感到极其困惑。
对此番家化内斗所曝出的“黑幕”,诸如:平安信托2011年9月入主上海家化时的承诺不兑现、个别高管涉嫌私分小金库资金、涉嫌向民企沪江日化输送利益以及合股公司关联交易等,这些由内斗双方所曝出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我们迄今所听到的,只有双方浅层次的解释,而澄清这些“黑幕”的明细资料却至今仍未浮现。
其实,在平安信托明确曝出“上海家化个别高管涉嫌私分小金库资金、侵占公司和退休职工利益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后,不管其背后的动机为何,亦不管真相为何,作为监管部门的证监会均应第一时间立案详细调查,如事实并非如平安信托所言,则应及时还管理层以清白,如事实果如平安信托所言,则应及时对这一违法违纪行为严惩。
而在5月13日“家化内斗”发生后,伴随着股价的大幅跳水、股票的连日停牌,基金公司本应及时发声维护自身利益,因为上海家化作为基金重仓股,基金公司作为基金持有人的受托人,不仅本应及时为基金持有人维权,而且累计30家基金公司73只基金产品所持有的上海家化股票,其事实更应成为上海家化的主导力量之一。
再论及上海家化的三名独立董事,在上海家化内斗发生后,无论是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还是基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职责,独立董事张纯、周勤业和苏勇均应有能力、有义务,对家化内斗事件所牵及的黑幕及时发声表态,并基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对管理层和大股东进行必要的质疑,对上市公司未来的管理架构明确立场。
可是,我们迄今所看到的却是,上海家化内斗事件持续半个月之久、上海家化内斗事件所曝出黑幕接二连三,虽基金公司偶有私下发声,但公开性的、集体性的发声却至今仍然缺失,监管层和独立董事则更是沉默至今。
对于上市公司所曝出的涉嫌违法违纪的黑幕、对于上市公司股价不合常理的大幅波动,监管层、基金公司和独立董事的沉默,不是金,而是渎职,是对基金持有人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优化A股制度监管、提升A股公司治理水平的负能量。
本文发于《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