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的千年古刹——东林寺

标签:
旅游摄影杂谈 |
分类: 游中国 |
上世纪70年代,在九江工作时,曾常到东林寺游玩,40余年过去后,再游东林寺,已经找不到当年的踪迹,一个全新的、美轮美奂的东林寺,展现在面前。
在东林寺的西边,早已荒废的西林寺,又重新建起来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就是在西林寺,苏东坡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不朽的绝句。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近年来,在江西庐山东侧的星子县又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寺,那里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建有一个48米高的大佛。本文要介绍的是始建于东晋的庐山西侧的东林寺,坐落在九江浔阳区的沙河镇附近。
1、这是东林寺的大门。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
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东林寺的主要建筑。

3、大门两侧各有一尊力士塑像。

4、进入大门,是虎溪,然后是一棵据说是东晋时期的樟树。

5、虎溪有个美丽的传说。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修行,送客从不越过虎溪。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谈了。

6、过了大樟树,是放生池。

7、远处山顶是文佛塔。

8、放生池前面,是天王殿,天王殿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和韦驮,两边是四大金刚,这似乎已是佛教寺庙的定式了。从天王殿开始,中轴线上布置了三座建筑,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这是中国佛教寺院的规范作法。东林寺的三大殿,屋面有别于院内的其他建筑,均为金色的琉璃瓦,斗拱和屋面椽子均描金装饰,室内供奉的菩萨,更是金碧辉煌。

9、这是重檐的大雄宝殿。这个建筑,让人看了十分‘舒服“,除了全身“金装”之外,我觉得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恰当,是重要的原因。

10、中国古建筑,对于建筑各部分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新建的东林寺,一定是经过正规的设计,遵循了古建筑的法式,所以才能取得如此好的视觉效果。

11、殿内供奉的三尊菩萨,全部都贴了金。

12、这是藏经楼,已经到了寺院的最后面了。藏经楼后面,原本有一个聪明泉,《庐山恋》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就是在这里拍的,但聪明泉现在没有了,原因是在重建东林寺的过程中,泉眼被堵塞了,可惜。

13、在三大殿的两边,有罗汉堂,这是原先就有的,不过,所有的罗汉都已重新“换装”了。

14、长手罗汉。

15、东林寺已经全部重新建设了,与我40余年前来过的东林寺相比,已经“脱胎换骨”了。在东林寺的西面,又扩建了一个以莲花为主体的花园。

16、莲花,在佛教中,是神圣的。

17、花园中,有一块石头,充分体现了“瘦、皱、漏、透”的特点,大概是太湖石吧。

18、寺院中,还专门有一个陈列室,这在寺院中是不多见的。

19、陈列室内。

20、康有为1889年游东林寺时,偶尔发现了一块石碑,经辨认确定为唐代名家柳公权所书《复东林寺碑》,仔细辨认其上有可读文字48个,感到其价值很高,当即再三嘱咐寺僧要好好加以保护。

21、这是柳公权写的《复东林寺碑》的墨拓本。

22、康有为是书法家,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影响,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大力推祟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和清末民初的书坛及其后来的书法艺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林寺陈列了他的诗碑。
25、李邕《东林寺碑》墨拓本。

26、王阳明东林寺诗碑。

27、木雕。

28、千余年来,东林寺屡废屡兴,地下留下最多的东西,可能就是砖瓦和瓷器碎片了,所以,陈列室中这些从地下挖出的东西不少。这是六朝的“进士砖”。

29、六朝的瓦当。

30、屋脊的兽吻。

31、宋代的青瓷片,碗底写有“东林”两字,是东林寺专用的瓷器,也可见东林寺的地位之高。

32、碗底写有各种字。

33、东林寺的建设,是很规范的,我看到网上有东林寺基建部门招聘工程师的启事、有园林绿化施工单位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等等,但没有查到东林寺的设计和主要施工单位的名称。一项工程的效果是否好,规范的建设程序是不可缺少的。

34、新建的东林寺,我觉得有这样一些特点:1、规划得当,除寺院的主体建筑,严格按中轴线展开外,又建了一个大花园,扩大的旅游的范围;山顶建有一个文佛塔,丰富了 建筑群的天际线;据说在塔的北面,还建有一个闭关的场所,指不定将来在那里还会出一个张三丰式的人物。2、在建筑的设计上下了功夫,建筑群的主体及细部,严格遵循中国古建筑的法式,体现出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施工质量也不错,实现了设计的意图、提升了建筑的水平。3、主要建筑的室内外装饰,以金色为主,使建筑物的感观又上升了一个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