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遐思

(2023-07-16 08:01:59)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旅游

分类: 清水静流

不到长城非好汉,2018年10月 8日,我终于踏上了北京八达岭长城,亲身体验长城的风采。

为了省时,乘坐索道直达。上升中,可以看到长城如同一条巨龙,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极目远望,不见尽头。下缆车后,抚摸着墙上的青砖,沿长城而上,蓝天白云下,长城沧桑古朴,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狼烟滚滚,为秋日的山峦平添了几分壮怀激烈。

长城遐思

经了解,八达岭北通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称八达岭。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是京北第一屏障。八达岭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朱棣做了皇帝以后迁都北京,这时候距离游牧民族更近了,几乎没有战略缓冲地带,长城关乎明朝的国运,长城就变得更加重要。这儿城墙高6~9米,截面呈梯形,底宽约6~7米、顶宽约4~5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有敌楼、烽火台、墩台、墙台等建筑。

长城遐思

敌楼是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北六楼是面积最大的敌楼,楼长12.6米、宽8.5米,底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中间留空,成为长方形天井,可从天井登梯上到楼顶。北八楼为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

长城遐思

墩台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由守卒10人把。敌人来犯时,烽火台白天烧烟,夜间放炮,千里之外,几小时便可以将敌人来的情报送到京师。

长城遐思

城台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当遇战争爆发之时,在敌台上居高临下,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

山下,长城到南口,中间是一条大峡谷,这条峡谷叫“关沟”,是南北通道,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只有登上山峰,才能感受到八达岭长城的历史意义。

长城遐思

长城沿着八达岭逶迤起伏,通到哪里?经查阅,明朝为了防御鞑靼、瓦剌、蒙古等北方部族的南犯,先后18次重新加修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横过千山万水,组成了一道巍峨森严的防御屏障。其工程规模之大,建筑技巧之高,超过了秦始皇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明代长城不仅集历代长城之大成,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工程体系完整。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敌台等建筑与墙外的偏坡、挡马墙、堑壕、烽墩和扼制路口、关口的塞堡连为一体,有的墙段还筑有支墙,便于策应和出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墙身为主体的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二是墙身更加巩固。砖墙为明长城特有,还有石砌墙,用石灰色缝。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军事防御工程,对于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起到了很大作用。

长城遐思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在秦朝之前修建的并不多,到了秦始皇以后,修长城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延续了整个封建王朝。中国的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它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不可想象,修建长城使用那么多的的石料、青砖,在当时那个条件下是如何运到高山上的,从秦朝到明朝人口不上亿,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多少劳工?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的负担是多么沉重,也可以看到当时统治者的组织动员力量是多么强大。

长城遐思

长城的作用是防御,防御更需要人力的,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就是守城士兵的生活写照。驻守长城的广大官兵生活条件的简陋还算容易克服,心灵上的思乡之情则难以承受。许多驻守官兵只有来到这里,再也无法回家,死后就葬在营房旁,大坟墓葬将领,小坟墓葬士兵,他们全部为了捍卫长城而死。可王朝皇宫里歌舞升平,花天酒地,又有谁怜惜他们呢?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穷苦人民一无所有,长城保护的是官僚地主家族的利益,可修建、镇守长城的却是穷苦百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可以看到人民对修长城的幽怨,这只是千百万劳苦大众的一个缩影。秦始皇的长城还没修成,人民已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哀叹,修长城已暴露出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

长城遐思

不管怎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用双手修起来的,是建筑奇迹,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加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八达岭长城成为是历史名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元太祖、明代帝王、李自成、清代天子都到过这里。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修筑的在京张铁路经八达岭、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回忆,外国元首尼克松、里根、布什、撒切尔、戈尔巴乔夫、普京、伊丽莎白、奥巴马、等400多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观光游览,可以说外国首脑到中国,八达岭是必到之处。

长城遐思

长城遐思

将要走下长城时,面对长城内外,不仅使人感慨:有人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中国。不知这话从何说起。在修筑长城的二千多年中,长城北方游牧民族的凶奴和蒙古为统一北方不停的撕杀,血溅草原,不知多少人魂归西天。长城南的华夏民族,分分合合,血流成河,不知多少人命丧黄泉,最终形成南北两大政治势力。由于北方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物资缺乏,就不断南下略夺。中原势力为阻止北方势力侵入,就修建长城来阻止。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巩固政权,大肆修建长城,闹的民怨沸腾,孟姜女撕心肺裂的哭泣,并没有得到秦始皇怜悯,终于,大泽乡燃起了反秦的烈火,星星之火迅猛燎原,富丽堂皇的阿房宫最终化为灰烬,秦帝国彻底倒塌。长城对巩固秦王朝的作用何在?秦亡后,留给汉朝的最大遗产就是万里长城了,但汉王朝御匈奴靠的是和亲,长城对巩固汉王朝的作用何在?蒙古崛起,弯弓射大雕,锋芒直指宋朝,宋朝覆灭,长城作用何在?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的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可谓固若金汤,可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满人来犯,明王朝土崩瓦解,长城作用何在?相反,汉武帝不修长城,扬鞭策马,纵横驰骋,匈奴四散逃奔,彻底解决了北方防御问题。唐朝李世民没有修长城,它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文化,辐射周边,以交流代替交战,开一代盛世,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国家败亡“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事实证明,封建王朝精心打造的长城,挡不住长戈铁马,也挡不住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渗透,一个王朝用修长城来防御,那是在宣示国力走向衰落。长城永远是中华民族自相残杀后留下的伤痕。长城的作用,只是推迟了王朝的灭亡,只不过是封建王朝理想的心理防线罢了。长城向世人昭示:统一是人心所向,再坚固的长城也阻止不了人民对统一的期望。

长城遐思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游览长城,我们如同阅览一部中国人民的史诗,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对中国人民赞美,但我觉得长城代表的意义是分裂,是战争,中国人民不需要这些,中国人民不应该以长城为自豪。中国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四大发明为何不能代表中国呢?

如今,中国人民已经冲破了万里长城,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敞开胸怀,面向世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公路四通八达、高铁风驰电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冲破万里长城迈出的步伐。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全球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当代的先进思想文化,并且正在发展完善中。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思想文化会主导人类的发展,开劈新的文明。

长城遐思

2018.10、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登老君山有感
后一篇:鸡湾大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