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消费类股、低市盈率个股的上涨,目前看主要是公私募基金的补仓行为。由于场外资金充沛、补仓心态过急,很多机构是高举高打来买进的。而一旦买进仓位足够,缺乏买力支撑,回调也很快。所以,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这些股票的上涨行为是否可持续?
中国股市历史上曾有过两轮消费股领涨的行情。第一轮是1996年的大牛市,四川长虹、深发展、深科技等低市盈率偏消费的股票出现几十倍涨幅;第二轮则是2003-2007年以茅台为代表的消费蓝筹股不断走强最终带起大牛市。消费股独立走强,如今是第三次,周期上也差不多是每10年一轮。
那么,这次的消费股走强,会否将行情带动起来呢?
回顾历史。1996年的大行情,四川长虹等蓝筹股走牛的同时,低估值的一大批股票曾先后拔地而起,同期,垃圾股无人问津,几乎错过了整整两年的牛市。要到1998年后,垃圾股才兴起了重组热潮,出现了人造牛市,后来崩盘。2003-2005年期间,茅台涨了两倍,但包括浦发银行在内的其它股票却纷纷走软,并持续了两年熊市,要一直到2006年后,伴随股权分置改革兴起,低价蓝筹股开始集体走强,最终带起了大牛市。
现在的环境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消费类股估值都比较低而垃圾股估值都比较高。1994年,四川长虹的每股收益2.97元,而当时的股价只有10-13元。1995年年报,每股收益达到2.28元,但牛市启动前的股价不到8元——你没有看错,当时的市盈率不到4倍。1996年,每股收益2.07元,但1997年牛市结束前,它的股价是66元多。这还是经历了多次送转股之后,每股已经变成2.7股,这期间的股价整体涨幅是20倍以上。深科技启动前的市盈率只有3倍多,后来股价涨幅超过30倍。
相比之下,如今的估值虽然不高,但没有便宜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意味着未来的上升空间其实不大。比如,2003年的茅台底部市盈率是10倍起步的,所以牛市之前也就涨了2倍,2006年后又借业绩利好继续上冲,到大牛市启动前后的2006年4月,茅台股价已经上涨了近7倍,市盈率则接近40倍。这一轮行情,相比1996年要差一些。当然,后来各路英豪齐上涨,指数涨幅还是非常巨大的。
目前的市场很简单——消费类股大多数市盈率接近20倍,与国际上的相关类股估值水平接近。家电和汽车目前的估值最低,市场是认为它们与地产周期联系比较紧密,所以给低估值。这种估值状态下,市场会否出现大的上升行情?恐怕有点难。
当然,如果中国的消费水平上去,则消费类股当前的估值也许是比较低的。但这需要给我们一些证据才是。
消费股如果能持续走强半年左右,垃圾股持续跌半年以上,则未来的行情机会才比较大。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股的行情是否可持续?看他们急吼吼地买股票,会不会再急吼吼地卖股票?这些是未知数,我们得再看看。但无论如何,消费股或许会成为未来抗跌的主力品种,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不是坏事。
好,欢迎大家继续参与每日持仓调查:
扬韬调查模型:目前仍持多单,开仓2870点,预计止盈3150点,预计止损2800点。这一次交易没什么利润了,需要反思模型的问题。等止损后再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
(《扬韬略》微信号封面图片来自暖暖0227的新浪微博)
《扬韬略》微信号下,点击《每日调查》专栏,或回复“1”,可查看微信持仓调查日数据。点击《每周持仓》或回复“2”,可查看微博持仓调查过去五年的所有周数据。
长按二维码,关注《扬韬略》,或微信搜索“yangtaolue1968”。本公众号的所有文字和图片,本人均放弃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可自由转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