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2016-04-19 21:54:22)
标签:

杂谈

昨天的文章了批驳了市场下跌的可能理由,有粉丝帮忙说,且慢,还有两大理由你没提:一个是日本地震导致日本股市大跌;一个是多哈会议没有达成协议导致原油大跌。


这正是下跌本无事,股民自忧之。日本地震,对于我国股市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说日本一定要发生特大地震,那灾后重建总还对中国有点好处吧?更何况对日本这个岛国来说,7级地震的影响是很小很小的。我倒是关注最近日本和其它地区连续的7级地震会否意味着地壳运动进入活跃期,潜伏者更大规模地震的可能性。不过,中国上一次大的地震迄今才8年,按说还不到时候,所以,对此的关注其实没什么必要。


至于说多哈会议没达成协议,石油大跌,对我们是好事啊。中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每年3亿多吨原油进口(一季度进口创天量,达到9110万吨,其中3月进口3261万吨),每桶原油价格下跌一美元,就可以给我们省下150多亿元人民币的外汇,这对中国而言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当然是天然利好。


实际上,昨天日本股市大跌3.4%,今日则大涨3.68%,完全收复了失地。而我们的股市呢?大跌之后趴在地上横盘。由此也能证明,我们的股市下跌,跟日本没有关系。而港股在昨日大跌之后,今日收盘还比上周五高出近1%。说明我们的股市下跌跟港股也没啥关系。


在市场调整的时候,一直有大的资金在买进中国太保、招商银行和海通证券,银证保正好每个行业一家,维护大盘的意图十分明确。奈何市场不领情,抛盘一点也没减少。


不管怎么说,昨天的文章《跌不过二》,还是有点道理的,最起码今天收盘涨了。但高开低走还是让人感觉不爽。不过有一点应该注意,虽然原油价格跌了一些,但国内大宗商品的涨势还是如火如荼,其中螺纹钢已经超过2500元,比去年12月的低点高出50%。焦炭、白糖等大宗商品也在持续上涨。这种现象,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到2006-2007年。


那一轮牛市,中国股市的底部是2005年6月探出来的,但随后一直维持窄幅波动,有点规模的上涨是2006年4月之后,2006年9月才开始大规模上涨。但大宗商品是从2004年初就开始缓慢上涨,2005年6月-2006年5月,伦铜从3000美元起涨到8700多美元。而国内橡胶从2005年1月的12000元涨到2006年5月的近30000元——商品价格先涨而股市后涨,二者似乎有一条逻辑暗线。


今年大宗商品如此表现,会不会带来随后的股市报复性上涨?这个问题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澎湃。还是不想了,到4月底再看看吧。不过,看目前的市场特点,估计5-6月间即便有调整,也不会很深。


今天说一下市场中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


第一个,定增和收购资产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打开财经版,举目望去,几乎每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都在定增和收购资产。很多以前曾经熟悉的公司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而且,收购资产的承诺利润也越来越高,看起来越来越离谱。从以前的承诺一两千万利润到如今的动辄承诺十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利润。


第二个,出海收购的公司也越来越多。除了最近的中概股回归外,上市公司中主动去收购海外公司的数量也直线上升。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规模是1030亿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20亿美元了。照这个速度,全年可能接近3000亿美元的规模。


这两个现象,对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热衷于定增的公司,多数是估值很高的垃圾股或者自身主业发展不佳的公司,他们寄望于增发之后增厚利润总量,提高公司含金量。相反,估值较低的公司除了金融板块,多数没有积极性去增发。主业发展良好的公司,也多数靠内生动力去增长。


那些忙着定增的公司,扣除其内幕交易动机外,即便出于良好的愿望,也往往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全世界范围内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两个企业之间整合成功的概率不及30%。大量的企业间收购合并,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另一方面,即便并购成功,被收购的企业利润保持增长,但收购方付出的是股本扩大的代价,每股收益被摊薄,对股东的回报并没有提高。


至于海外兼并收购,历来成功率不及30%。中国企业的跨境收购,多数还是打了水漂,能带来企业积极成长的成功案例很少。而且,原股东同样要付出股本增长的代价,实际的收益并不明显。


上市公司的大举定增收购,是股市中的毒瘤。它导致上市公司的高管不用心思挖潜练内功,而是站在高估值的巅峰沾沾自喜。投资者付出上万亿的定增资金后,迎来的却是股价长期低迷不前——几乎每一家公司在大举并购时期,股价的表现都不会好。最佳的前车之鉴是蓝色光标。虽然目前的市值已经210亿元,但公司的股价已经在高位盘了三年时间。虽然它规模扩大了,但市场是以降低市盈率的方式来应对的。就算去年的业绩有特殊性,按照2017年的动态估值,目前的市盈率水平也维持在20倍以上。投资者对它失去兴趣。


这或许是绝大多数并购型企业未来的必然结果:当前市盈率60倍,大举收购扩张,业绩增长,但股价不涨,市盈率水平逐渐下降。这种做法,一方面封杀了不少股票的下跌空间,另一方面也堵住了其上升空间。


而海外并购,其实是变相的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且以高溢价上市。对中国股市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我不看好定增的公司,更不看好海外收购的公司。选股票的时候,应该尽量回避狮子大张口要定增的公司,更要谨慎对待海外并购的企业。

——————

扬韬持仓调查模型:目前仍持多单。开仓2870点,预计止盈3220点,预计止损2800点。

——————

最后说一下:本来今天的晚报可以早点发,但今天下午4点多,我的好朋友去世了,我很伤心。老粉丝都记得我曾发过一个“大力组合”,那个大力,已经阴阳两隔,大力组合已成绝响。我后天会发一篇纪念性文章,追思我的朋友。


另外,从今日开始,《扬韬略》公众号有了原创保护功能,粉丝从此可以留言了。我会把一些有价值的留言翻上来并回复。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交流。


最后,欢迎继续参加今日的持仓调查:


—————————————————

《扬韬略》微信号下,点击《每日调查》专栏,或回复“1”,可查看微信持仓调查日数据。点击《每周持仓》或回复“2”,可查看微博持仓调查过去五年的所有周数据。

长按二维码,关注《扬韬略》,或微信搜索“yangtaolue1968”。本公众号的所有文字和图片,本人均放弃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可自由转发、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