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非三点。
读作者。
读自己。
读世界。
基于以上三点,略作小结。
关于作者
书籍,起源于无形之思。
谁也无从判断,是什么使这些散乱的文字凝聚成了如今奇妙的组合。使这些黯淡的笔画或字母,具有了温暖的触感、缤纷的颜色、神秘的声音、奇妙的意境和伟大的思想。
我猜想,就作者本人来说,这其实也是个谜。
就如《讲不完》里的BBB,每一个愿望的产生,都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令人毫无察觉,直到它完全占领你;也如《毛毛》中侯拉师傅对小乌龟卡西欧佩亚所产生的不解。我只能说,在创作中,尤其是幻想小说的创作中,其感性的开端与理性的跟进,犹如交缠的双蛇,一方面,在不断的感受到愿望的召唤,一方面,在为愿望的实现寻找各种合理性的支持。这样的写作,有时就像《月圆夜的传说》,不到最后一刻,你根本不会知道那个最终的结果。
也因此,写作也像一次冒险,作者与其说是在编故事,不如说是在发现故事,在叠加的现实印记之上,故事自会浮现它的本来面目。
而这也让我理清了平庸作者与伟大作者的区别。
编故事和发现故事,这中间,隔着带有敬畏心的真诚。
关于读者
我一直认为,从作品完成之日始,就如一朝分娩,那个原本寄生于作者体内的孩子,转瞬间成了具有独立命运的另一个个体。
从此,这本书、这幅画或者这支曲子,都跟作者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与之相关的,是息息不同的每一位读者,而作品的命运,全在于读者的印证。
当我们读到这些书,这些寄存与胶版纸或哑粉纸上的油印墨迹,会瞬间在我们的头脑中复活。
更为神奇的是,因为我们每一个的不同,我们头脑中的影像亦会摇曳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也因此,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笔记中,我们既有条清理析的技术派,也有追根溯源的专业型,既有问号满篇的思考者,也有感怀深厚的多情人。而一本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我们读出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自我,也读出了原本模糊不清的自我,甚至,从此形成了我们的某一个神秘的部分。
而这个部分,很显然,似乎都飘着一股黑黑的咖啡味。
关于世界
世界,无非秩序。
万物皆有时。规律,既是自然。
我们读书,往往是在发现、体验或印证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虽然每个人的频率和节奏会有差异,但规律永在。
通过本书的讨论,关注到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1、童话与幻想小说
根据朱自强老师总结的幻想小说三大要素:(1)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即幻想的世界;(2)采取的是“小说式的展开”方式;(3)其幻想具有“二次元性”。
我的理解是:
童话,读者很清晰的有一个预设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读者是没有参与的,只是隔岸观火看热闹。
幻想小说无论有多奇幻,都是以写实的笔法来写,你会发现所有的奇幻都有现实的投射 。
童话就像看戏,他们在台上我在台下;幻想小说则像演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关于二次元性,其实《讲不完》里也有说明:幻想王国内无幻想。唯有BBB这个人间来客具有开天辟地翻云覆雨的能力,王国内部的任何人都不具备这种新生命体的创造力。
这也很好的说明了,童话止于幻想层面,而幻想小说则可以游刃于两界。
2、幻想、现实与真实
有咖友提到幻想与现实的区别。
真的?还是假的?
这其实是有童话以来,每一个孩子和成人都会发出的疑问。
4月中在南京参加亲近母语论坛时,梅子涵首次给小学生上课,讲《蓝裙子》,也劈头遭遇这个问题。
一个孩子问,梅老师,你的妹妹已经死了,她还来找你,这是真的么?
机智如梅老师,这种问题当然难不倒他。
他说:是的,在我的心里,这就是真的。
窃以为,这说到了幻想、现实与真实的本质。
是的,我们散布深圳各处是真的,但我们在一起喝咖啡也是真的;BBB是个被创造出来的虚拟人物是真的,但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真的。
所以,我才说,这虽然是一本幻想小说,但是它比现实还真。
其原因在于,作者对现世与人心扫清迷障洞若烛火的真知。这是智慧,也是修炼,唯其如此,才能看清楚真正的真实。
3、孩子的幻想
同意“幻想是有危险的”。
孩子是人一生当中,最接近本真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幻想天马行空,但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
虽然幻想王国没有疆界,但对边界的探寻可能会耗尽生命。
真正的自由,在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这个不逾矩,是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获得的真知。
也因此,我们不能阻挡幻想。我们需要像阿伊欧拉夫人那样,怀着包容的一颗真心,关注她的来去,给她出口,让她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做她最后的守门人。
综上,此书读后的三个关键词,真诚、真实、真心。
可以定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真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感谢黑咖啡。
继续下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