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大瀑布】瀑布不止河流不涸,古诗永存文化不息

标签:
杂谈赤水大瀑布十丈洞大瀑布 |
分类: 致敬自然 |

瀑布不止河流不涸,古诗永存文化不息
图文/降峰侠客
————————————————————————————
据我理解,世界很多文化是沿着宗教的血脉传承下来的,华夏很多文化是沿着古诗的足迹遗传下来。————题记
心中的很多问题,我从来不希望从一个人身上获得全部的答案;旅行有多种体验,犹如中毒一样,我明白从来不会在一个地方找到解药,即使身在天堂的天堂,只要心未停止,总在向往。300多年前的徐霞客从新婚之年开始中毒,毕生寻求,足迹遍布大半华夏,最后得到的依然不是解药,只因身体不适,被迫中断,或许算解脱吧。3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似乎从点点滴滴的《徐霞客游记》中还能找到缓解一时的解药。我就在徐霞客的秘籍中偶然发现了藏宝图。
缘起无心插柳
说到贵州的瀑布,不能错过的毫无疑问是黄果树瀑布。小时候知道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后来,再后来的后来,我虽然一直未有幸亲临,却开始怀疑最大瀑布是否当之无愧,毕竟最大的瀑布后面的“之一”被拿掉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历史的验证的。于是,不停地查阅资料,知道最出名的广告来自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徐霞客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录黄果树瀑布“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也就是说在他的阅历中,黄果树瀑布不算高,比黄果树瀑布高好几倍的瀑布都见过,但是从未见过这么宽大,通俗点说就是最宽的瀑布。于是乎,我开始理解中国最大的瀑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最宽的瀑布呢?还是我们用数学知识求出瀑布的面积来比较而确认最大?什么是最大?高度最高,宽度最宽,瀑布面积最大,还是某人心中认为的最大?在今天的我们所知的华夏瀑布中,显然,黄果树瀑布也不算最宽的。同时,从徐霞客的游记中可以看见,黄果树瀑布在当时叫白水河,而且已经被世人所熟知。从“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可见早就有望水亭,可能曾经还是景区呢。从“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可以知道当时巡按大人要经过此处,可能停下来远眺瀑布,此瀑布在当时早已声名显赫了,徐霞客游记如一把催化剂,让名声更快扩大了。就在查询黄果树瀑布的时候,无意中看了一个比黄果树瀑布还大的瀑布,而且依然在贵州,那就是赤水十仗洞瀑布(赤水大瀑布),它还是“赤水丹霞”(中国丹霞自然遗产的一部分)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部分。因此,去赤水更多了一个坚定的理由。
赤水多“洞”,我曾不懂
每到贵州,多是风雨相伴,这次也不例外。洞”在赤水当地是“瀑布”的意思,“十丈洞”顾名思义洞有十丈多深,可见瀑布之大。景区门前,标配式的玲琅满目小店占满道路两旁,几条细小却高挂的瀑布从高高的山崖沿丹霞石壁如断线的珍珠蹦跳而下,算是对游人盛情的邀请。买票后进入景区,奇兵古道沿河而上。丹霞土壤之上的道路实有古道之痕,却不得奇兵之意。因前几日大雨,河水浑浊略显黄色,与河中丹霞石头的殷红色动静相应。青苔覆盖路面和路边大石,彰显古道韵味。路边时有小瀑从悬崖滴落,阴沉的天气,让人难分是雨还是瀑。清晰的岩层节理在阴暗的树荫下更显丹霞的红色之本,偶从洞中穿越,时而低头而过。渐闻水声隆隆,心想大瀑布到了,等到了瀑布后,感觉没有期望的那么大,有点失望,但觉秀丽。因路上无人,等一会而才看到两人从对岸到此拍照后原路范围,故以为这就是尽头。继续靠近,才知另有山路爬升绕过此瀑布方能看到真的大瀑布,此处的瀑布只是中途的奖品,取名“美人梳”。远看确实如一把梳子,绿荫丛中,洁白无瑕。霞客游记侠客游
(本段落中文引用字全部来自徐霞客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是在徐霞客游览华夏31年后,可谓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在欣赏黄果树瀑布之后的游记,足见其文字之老练,面对景色心态之平静却又不舍之情。从十丈洞瀑布的出名历史可以推测出徐霞客当时可能知道这个瀑布,确实因为交通不便和身体原因不得已而放弃,不知他心中是否有遗憾。在此引用他的部分游记文字,希望能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借鉴他老练的文风,进而学习他感触路途风景的心态。)沿游步道继续前进,途中遇见一座小小的古桥,是为龙桥,目测年代久远,只因赶路,未能亲近。山路随河流而蜿蜒而上,偶尔疑无路。不知何时,“遥闻水声轰轰”,抬头只见丛林的前方,白色的瀑布“泻崖而下”,“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只因我和瀑布相距甚远,其中树林遮掩。此时才感觉此瀑布雄伟可观,恨不能即刻一抵其下。“随流半里”,渐进瀑布,只见瀑布“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抬头,瀑布“万练飞空”,“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静心瀑布之下,“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悬崖之下,“其处正面揖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从瀑布底穿越到河对岸,涧乃环山转峡向远去,路乃循崖拾级往上爬至瀑布顶端,然后景交返回。十丈洞大瀑布历史
瀑布早已存在,只是未有传承下来的文字记录,所以历史只是十丈洞大瀑布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却吸引着人类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今天,我们可能熟知十三陵。对,就是大明王朝帝王陵墓建筑群。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在想起十三陵的时候,心中多一个能和黄果树瀑布媲美的大瀑布——十丈洞大瀑布呢?
孩子的时候,我们都盼望长大。长大了,我们却发现或和懂得每个生命真的有结束的时候,于是我们渴望生命的长度,在长度无法满足尘世欲望的时候,我们渴望死亡之后的永生。皇帝,拥有无比权利的人,依然无法超越人性的基本原则,反而会利用权力让更多人因此而提前陪葬。
大明王永乐七年(1409),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一座陵墓——长陵破土开工。实际上,它的准备工作却在好几年之前就开始了。建造这样的陵墓,需要大量的木材,皇家建筑,自然是公认最好的木材。几经研究,选定名贵的楠木。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国到处寻找,砍伐,然后集中运送到建造之地。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的一天,太监谢安奉命出宫采集楠木。皇帝在谢安出发之前说:“如果采集不足楠木,提头来见。”于是平时生活在天子脚下心惊胆战地享受荣华富贵的谢大人不得不常年累月遍寻深山老林,皇帝的事就是他的事情,他的事根本就不是事。这年,他来到今天贵州的十丈洞附近采集优质楠木,只见环境古朴,森林茂密,峡谷幽深,可惜交通极为不便,虽然采集到一些优质楠木,但根本无法运送出去。楠木不走,人出去,头难保不住啊。于是,楠在人在,天高皇帝远,一屁股坐下来,赖在这里不走了,尽管时常出没的野兽作伴,终究是性命的长度在不断地增加。一个皇宫中贵人(不知平时是否识人间烟火),在这偏远地区隐居下来,居然轻松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可见此地多么宜居。后来呢?后来陵墓建成了,今天还在那表演。再后来呢?朝代更替了,土不便,王变了。再后来,浙江义乌出生的陈熙晋寒窗十年后,有幸到贵州一带做官,然后又有幸偶进十丈洞,惊叹大瀑布的雄奇壮观。同为官人,陈熙晋有感于太监谢安的遭遇,无意间赋诗一首,没想到却成了最早发现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记载。应了那句话,“来在早,不如来得巧”啊,来得巧,还要写得好啊。后来人们也是从他的诗中知道太监谢安曾到此。今天的十丈洞大瀑布的名字依然见陈熙晋诗作的影子。据我理解,世界很多文化是沿着宗教的血脉传承下来的,华夏的很多文化是沿着古诗的足迹遗传下来,十丈洞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历史必将继续,可它最早的文字记录能提前吗?我在想,陈熙晋在瀑布之前摇头晃耳吟唱“洞深十丈锁云烟,谢监栖迟二五年。采木使臣归未得,山中开青已成田。”的场景会是如何呢?
十丈洞大瀑布游览了,黄果树瀑布呢?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前一篇:【绍兴上青古道】历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