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梵净山】烦来烦尽凡心安,半日半雾伴青山

标签:
杂谈梵净山蘑菇石 |
分类: 致敬自然 |

烦来烦尽凡心安,半日半雾伴青山
图文/降峰侠客
————————————————————————————
如果说川西乃至西藏地区的山川给我大气磅礴的感觉,那么贵州的山水总给我神秘莫测的印象。———题记
山立万年,名非天造
缘可求,但不必强求
万步云梯
孤僻加固执
“是的。”我回答到。
“为什么一个人呢?多无聊啊?”师傅说。
“是吗?”我看着车窗前面山上的风景,说:“你看左前方好美啊。”
“这样的风景我看多了。我看你这样一人出行,肯定性格很孤僻的。”师傅说。
“是吗?”我看着风景,正琢磨相机在哪呢。
“肯定的呀,不过你们一般不会承认自己孤僻,因为你们又很固执。”师傅在我沉默了一会,继续说。
“我跑车很多年了,见多了。”师傅继续说。
“是吗?你厉害!以前拉过很多背包爬梵净山的客人吗?”我说。
“没有。你背包在山上睡觉吗?不怕吗?”师傅问。
“怕什么?”我心里最害怕的山上工作人员不让我扎营。
“怕老虎啊,豹子啊什么之类的呀?”师傅回答。
“你们这里有这些动物吗?”我问。
“不知道,我听别人说有的。”师傅说。
师傅的这段对话一直伴随我在梵净山的时间,不是我自己是否孤僻与固执,而是沟通那点儿事有时还真有趣。如果用帽子法来分析,师傅先给我一顶孤僻的帽子,如果我不戴上,再给我一顶固执的帽子戴上,从逻辑的角度我似乎跳进一个坑,无法自拔。从人会本能保护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想当自己听到别人说自己孤僻的时候本能地会想办法辩论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又恰似固执的表现之一。幸好,当时的外部风景让我没有精力去辩论我自己是否孤僻与固执,所以简单地用“是吗?”把结论推给了提问者。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无所谓,因为那始终是你心中的我,而不是我心中的我。其实,我想师傅根本也没当回事,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吧。
据说日本的寺庙对那些流浪的僧侣留宿有一条规定:前来投宿的僧侣需要和本寺庙所派出一位人进行辩论,赢了就当夜留宿,输了就继续流浪寻找下家。一天,一位僧侣来到一寺庙,寺庙主人哥哥博学多才但疲倦劳累,所以让只有一只眼睛且才疏学浅的弟弟前去迎接辩论,只是告诫弟弟:“保持沉默,不要说话”。僧侣和弟弟见面,见弟弟不说话,以为是哑巴,因此采用手势来辩论。
僧侣首先很礼貌地数起一根手指头。然后,僧侣前去跟哥哥告别,说自己在辩论中输给了弟弟。哥哥觉得很诧异,便问为什么?僧侣告诉哥哥。
弟弟跟着礼貌地竖起两根手指头。
僧侣礼貌地数起三根手指头。
弟弟把五根手指紧紧握成拳头,脸露杀气。
我首先竖起一根手指头表示佛陀。所以,我输了,告辞。
你弟弟然后竖起两根手指头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导。
我然后数起三根手指头表示佛陀,他的教导和我(佛陀的学徒)。
结果你弟弟竖起一个拳头表示佛陀,他的教导和我都来源一个统一点:顿悟。
僧侣刚走,弟弟就气哄哄地跑到哥哥前面,说:“刚才那人太无礼了。”面对弟弟的生气,哥哥也觉得很诧异,问:“怎么回事?”。于是弟弟把刚才的辩论给哥哥说了一下。
那位僧人首先竖起一个手指表示我只有一只眼晴。这就是沟通,不在同一频道的沟通。
为了咱们寺庙的声誉,我客气地竖起两个手指头,告诉他“你有两只眼睛,真好!”。
可那僧人太无礼了,竖起三根手指头表示我和他加起来一共三只眼睛。
所以我快疯了,紧紧握好拳头,想给他一拳。







































后一篇:【绍兴上青古道】历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