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古茶道

标签:
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山古茶道武夷山文化 |
燕子窠位于星村镇九曲溪北岸,因山石型像一只卧着的燕子而得名。
清朝福州马尾港口通商之前(1856年)武夷山生产的茶,集中在星村镇贸易。天心岩、马头岩、慧苑坑、磊石岩、弥陀岩、竹窠、铁栏、青狮、莲花峰、鼓子峰等地生产的武夷茶都经过燕子窠古茶道挑到星村镇茶市售卖。燕子窠古茶道宽一米五左右(符合古代官道的规格),中间铺长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的鹅卵石,部分靠近休息凉亭路段中间铺宽二十厘米,长五十到八十厘米的石板。大鹅卵石与石板的两边铺二十到三十平方厘米的小鹅卵石。沿途有古桥一座,休息凉亭三座。从星村镇渡头街延古茶道往燕子窠方向一点五公里,有一处乾隆时期修建的凉亭(俗称三里亭)。亭内有“贡茶碑”一块,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到云窝景区叔圭精舍门楼内左侧,风吹日晒雨淋,由于潮湿碑底部刻字部分损坏。三里亭2000年倒塌。2015年存留建宁府、乾隆等字款霉烂梁柱,仙凡岩茶厂出资搬到茶厂进行保护。该茶碑刻于乾隆二十八年,是证明清朝武夷山生产贡茶的有力证据。保护意义重大。三里亭往前一公里有一凉亭(俗称五里亭)在原燕子窠村庄的中间,(古茶道从村庄中间穿过)。建筑样式待考。再往前一公里的山坡顶还有一凉亭在现在的永生泉处,俗称七里亭也叫遇林亭,相传两位姓林的在亭中休息喝水闲聊,十分投缘,合伙开窑厂烧造建盏。把规模越做越大形成了宋代独特烧瓷体系。现在,整个窑址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万里茶道已向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燕子窠古茶道的修复,作为福建段茶叶贸易历史见证意义十分重大。如果把三里亭按原貌进行修复,把乾隆二十八年“贡茶碑”移回原处室内保护。建设一道文旅的风景线,对于文物保护,宣传历史文化,带动当地茶经济发展会有很大意义。